美國該如何扭轉對中國的劣勢?《全球戰場》選摘(1)

2022-01-08 05:10

? 人氣

中國內戰與韓戰造成中、美斷交,但在1970年代,由於兩國面對共同的敵人,中共接受了尼克森的復交提議。冷戰期間,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推動「三角外交」,利用中、蘇兩個共產國彼此間的猜忌,與兩國發展比兩國彼此間更親密的關係。在「我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的結構下,就連毛澤東也開始對美國示好。他在1973 年告訴季辛吉,「我們過去是敵人,但現在是朋友⋯⋯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與歐洲⋯⋯連成一條水平線⋯⋯對付那個混蛋(即蘇聯)」。但蘇聯垮台後,美國又回復到過去,希望能改變中國。從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政府直到歐巴馬政府,美國領導人與決策人士認為,美國可以透過經濟、政治與文化交往促成中國經濟自由化,最後將它的獨裁政治結構也予以自由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AP)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圖左)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圖右),一開始被視為中國走向自由化與民主的開端。(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渴望中國改革,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作法、科技瓢竊、惡劣的人權紀錄以及赤裸裸的軍事擴張都視而不見。在天安門事件僅僅一年之後,喬治.布希總統表示,「人只要有商業動機,無論是在中國或在任何其他獨裁國家,走向民主都是擋不了的。」儘管中國可能用中央管控的經濟扭曲全球市場,但柯林頓總統仍為中國背書,力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Organization)。為了鼓吹讓中國加入世貿,柯林頓(Bill Cliton)說:「中國一旦加入世貿,不僅只是同意進口更多我們的產品而已;它還得同意進口民主社會一項最珍貴的價值:經濟自由。中國的經濟越自由,中國人民也將獲得更大的自由。」

中美新大國模式 檯面上握手,檯面下較勁

儘管歐巴馬總統宣布重回亞洲的「轉軸」或「再平衡」,他的政策基礎是中國終將與美國攜手合作。2012年4月,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唐尼隆(Tom Donilon)從一篇演說中刪了有關人權與美軍介入的句子,加上「追求與中國安定與建設性關係」的論調。2013年11月,繼唐尼隆之後出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蘇珊.萊斯(Susan Rice)宣布,美國將「追求運作一種新大國關係模式」。

隔不多久,習近平開始擁抱新大國關係,採取一連串行動削弱美國的利益。首先,中共開始在南海建造人工島,直接挑戰東亞諸國領土主張。其次,中共在東海大片海域─包括日本的尖閣諸島─上空片面宣布防空識別區。隨即消息傳出,說中共在南海島嶼上建造許多軍事基地。解放軍海軍與海上民兵侵入他國領海。2015年,美國與其他國家抗議中共在南海填海造島,習近平隨即保證中國這些行動為的只是海上安全,只是為了提供自然災害支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