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蔣介石與美國戰後「印太秩序」的誕生

2022-01-02 07:20

? 人氣

答案是1942年的蘇聯,可能沒有辦法同時支撐德國和日本的兩面夾殺,如果蘇聯戰敗了,德國可以將80%派駐東線戰場的兵力調回頭來支援北非戰場對英美的作戰。情勢如果真的如此發展,對中華民國未必會比較有利。那麼美國有沒有可能不甩英國,放棄「歐洲第一」的政策,全力支持中華民國抗日呢?答案同樣是沒有可行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所有經由駝峰航線運往中國的物資,都必須要先經由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運往印度。如果不優先擊敗德國,德國海軍勢必以潛艦獵殺盟軍的補給船團,只怕中華民國能取得的物資會更少。在中國的第14航空軍,都仰賴駝峰航線的補給,沒有這些物資的話,恐怕一架飛機都無法起飛,更別提減緩日軍「一號作戰」的攻勢了。

蔣中正有他的苦衷,羅斯福同樣有他的壓力,最終後者只能向現實妥協,於雅爾達會議上犧牲中華民國的權益。回想1942年1月2日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22個國家,有四個是大英國協會員國、八個是流亡倫敦的歐洲各國政府,還有一個是大英帝國自治領,共計13個國家屬英國的勢力範圍,還有九個拉丁美洲國家是美國的後花園。

到了1945年,伴隨著紅軍兵力一路推進到柏林,更多東歐國家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讓三年前還孤立無援的史達林得到討價還價的資本。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進入聯合國,強化了蘇聯投票的本錢。似乎擺在美國眼前的決定,不是放任德國和日本夾殺蘇聯,就是放任蘇聯壯大成為與美國爭奪世界大權的對手。羅斯福也只能在兩個壞的選擇之中,選擇一個看起來對自由世界比較有利的。

20211227-雖然與邱吉爾存在著諸多矛盾,但是失去英國等同於失去進軍歐洲的跳板,羅斯福總統擔當不起。(圖/帝國戰爭博物館)
雖然與邱吉爾存在著諸多矛盾,但是失去英國等同於失去進軍歐洲的跳板,羅斯福總統擔當不起。(圖/帝國戰爭博物館)

中華民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雖然《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是在1942年1月1號簽署,但筆者仍希望以此文為自己去年發表眾多的《驚滔駭浪的1941年》系列文章畫下句點。顯然美國做為世界第一強權,也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憑一己之力扭轉世界局勢的走向,從而建立蔣中正與羅斯福兩人心中的美麗新世界。一個沒有法西斯主義、殖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亞洲。

這個亞洲秩序,將以中華民國出陸軍與戰術空軍,美國出海軍和戰略空軍的模式來共同維護。雖然看在蘇聯和英國,乃至於眾多被美國強制輸出影響力的拉丁美洲國家看來,這樣的秩序比起19世紀的歐洲殖民體系,或者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來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對於眾多想擺脫西方的亞洲人,包括眾多的中國人而言,甚至可能還更加糟糕。

那麼蔣中正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本來史達林也無意強迫中國實施共產主義,只是希望中華民國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或者稍微偏一下蘇聯就可以了。參加過國共內戰的前陸軍第71軍老兵趙日新老先生,在接受筆者訪問時就抱怨蔣中正過於親美,導致國民政府失去蘇聯的支持,這是導致中華民國痛失大陸江山的關鍵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