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蔣介石與美國戰後「印太秩序」的誕生

2022-01-02 07:20

? 人氣

後來可能怕相關文獻被共產國際滲透在國府的間諜竊取,引起蘇聯的強硬反應,蔣中正又把「牽制」改成「要求」,然後把「蘇俄」改成「蘇聯」。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蔣中正對蘇聯的提防已經超越了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而是來自中國人傳統上對俄羅斯這個陸上強鄰的提防。無論俄羅斯實施共產主義與否,中華民國都將之視為最大的威脅來源,唯有美國的存在才能予以抵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1227-1942年7月6日,蔣中正在透過駐美代表宋子文交給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將軍的信中,不只期許美國能領導對日作戰勝利,還期望美國能解放整個世界。(圖/國史館)
1942年7月6日,蔣中正在透過駐美代表宋子文交給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將軍的信中,不只期許美國能領導對日作戰勝利,還期望美國能解放整個世界。(圖/國史館)

從亞太戰略到印太戰略

對蔣中正而言,如果蘇聯不立即對日宣戰,不僅日本將繼續集中力量攻擊中國,而且其未來在太平洋戰爭中採取的政策亦難以置信。只要蘇聯不參與對日作戰,中華民國就不會停止對蘇聯還有其代理人中共的監視。對蘇聯的提防,是蔣中正決定奉美國為太平洋共主的主要原因,但是對英國的防範,則讓蔣中正的眼光從原本的亞太擴大到印度洋與太平洋。

英國雖然是中華民國的盟國,卻非常害怕中華民國的崛起將動搖其東南亞殖民帝國的根基,因此在第一次滇緬戰役的時候沒有及時允許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最後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但英國卻又草草撤軍,集中兵力保衛印度,導致滇緬公路這條重慶國民政府的最後一條對外陸上通道淪陷。更何況許多美國答應給中華民國的租借法案物資,都在半路為英軍所攔截走。

所以蔣中正對英國同樣也是深惡痛絕,雖然他還需要英國的支持來收復滇緬公路,卻已經暗中推動瓦解大英帝國的工作。1942年2月,蔣中正對英屬印度進行了為期17天的訪問,會見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與甘地(Mahatma Gandhi)等獨立運動領袖。蔣中正一方面希望他們不要為了獨立而與日本同一陣線,破壞盟軍的抗日大業,二方面則承諾中華民國會在戰後協助印度獨立。

尼赫魯與甘地對蔣中正的承諾不怎麼領情,首先是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以獨立為交換條件鼓勵印度人前往歐洲參戰,結果打贏以後卻又食言而肥,讓他們不敢再相信任何來自同盟國的承諾。其次則是看在印度人眼中,英美本為「一丘之貉」,蔣中正本人又極度仰賴英美合作才能抵抗日本侵略,這樣一個親近西方的中華民國能為東方民族爭取到什麼權益,印度人是不相信的。

這趟印度之行,蔣中正得到的成果其實是兩面不討好。英國仍堅持「歐洲第一」的戰略原則,不願意派出皇家海軍對緬甸南部實施兩棲登陸作戰,配合國軍在緬甸北部的反攻。為了避免精銳部隊重演第一次滇緬戰役全軍覆沒的結局,他拒絕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將軍派遣部隊反攻滇西緬北的建議,從而導致美中兩國也跟著爆發衝突。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