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莉觀點:從中國惠台31政策看台灣產業低薪問題

2018-03-16 06:50

? 人氣

此次勞基法的修法過程面臨很大的企業反彈,企業主一再認為政府忽略了雇主成本增加的結果,會使企業無法生存,但事實是否如此?從以上資料顯示,企業的平均獲利仍是增加的、GDP的成長仍然存在,但政府拿不出可說服企業主的數字及配套措施要求企業主為員工加薪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台灣的企業主還是願意花高薪去找欠缺的人才,經常看到淌過洋水的高階專業人士在本土金融業仍坐領高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企業主願意給少數幾人高薪而不願意提升整體員工的薪資水準?成本考量絕對是重要因數,但是政府或員工真的沒有可以跟企要求加薪的籌碼嗎?

我們把以上的表格整理一下,從下面的表格可看出台灣金融業的薪資水準真的比起其他3個地區低太多了,但在台灣金融業已經屬高薪產業,金融業都未達亞洲同業水準,更何況其他產業?

台港中星四地銀行業比較表
台港中星四地銀行業比較表

如前言,企業主不敢不願不必加薪的原因如下:

1. 景氣變動不明:未雨綢繆,害怕景氣變動太快或是之前虧損未彌補,現在雖然賺錢,但還是必須償還負債,或是要為不景氣存糧。

2.成本導向:低的人事成本就是cost dowm 的主要來源,需要增加企業競爭力,能省則省。

3.低技術導向產業:員工可替換率高,不須以高薪留才。

4.公司所需高階經理人薪資過高,壓低中低階員工薪資達成均衡。

5.工會力量被壓抑,勞工無組織及管道向企業主要求加薪。

6. 勞工自己技能未有提升,因應AI 、大數據分析、 自動化崛起,將淘汰其技能,勞工本身卻未具備進化的工作能力。

上述原因,使得近17年來(2001起) 台灣薪資未成長,未跟上GDP成長幅度,未跟上企業獲利成長幅度,未跟上全球化的薪資水準。當然GDP的失真計算,如海外投資設廠生產都併入,但所得分配可能不在台灣,這的確會使GDP成長與薪資成長脫鉤,但國內外相同產業相同工作的薪資差異之大,讓人不禁覺得台灣企業主未能善待員工。

想要解決上述問題,已有很多的專家學者提出建議,例如調整產業結構,擴大政府扶助產業策略,加強人才的訓練及培育,鬆綁法規友善投資環境,要求政府解決五缺問題,使廠商回台投資設廠擴大就業機會….等等。個人相信這些都是該做,而且早就該做的政策,但為何遲遲未做?並且沒有看見可落實的政策?

也許這個問題可能真的很難解決,所以遲遲未能有有效政策出台,可是有幾個方法是我們認為政府可以政策來解決低薪問題,協助將人才留在台灣。

政府可行政策

1.開放外資來台直接投資:個人淺見,解決台灣低薪的問題最大最

有效的解方就是開放,台灣絕對有好的人才,政府應該開放外資來台投資帶動競爭,讓好的人才得以在台灣被善用,得到符合國際水準的薪資待遇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