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四萬舊臺幣換一塊新臺幣,《茶金》沒有告訴你的戰爭通膨

2021-12-19 07:10

? 人氣

臺灣光復初期臺北市躉售物價指數變動情況。(作者提供)
臺灣光復初期臺北市躉售物價指數變動情況。(作者提供)

P.S.:臺灣最早的銀行可以追溯至──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9月,大阪中立銀行於基隆設立的「出張所(臨時機構)」(5月日軍於基隆登陸)。隔年(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3月,改稱「日本中立銀行」。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1月,「中立銀行」與「三十四銀行」合併,改稱「三十四銀行」。1933年12月9日,「三十四銀行」又與日本山口、鴻池兩銀行合併,改稱「三和銀行」,總行位於臺北,「三和銀行」的營運一直維持到臺灣光復,之後臺灣分行被併入「臺灣銀行內」。「三和銀行」在日本投降後仍繼續營運,直至2002年和「東海銀行」合併,成為「UFJ銀行(United Financial of Japan/日本金融聯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附註:

(註一)參見──李為楨:《惡性通貨膨脹》(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37/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註二)任治平、汪士淳、陳穎:《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寶瓶文化),p166。

(註三)參見──教育大市集:《臺灣銀行的成立》(https://market.cloud.edu.tw/resources/web/1658347)。

(註四)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臺灣銀行總行大廈】(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銀行總行大廈)。

(Ⅱ)《中央銀行》之【券幣數位博物館】(https://museum.cbc.gov.tw/web/zh-tw/history/develop/japan)。

(註五)參見── 文獻會:《日據下之臺政第一冊》(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出版),p142。

(註六)參見--陳柔縉:《囍事臺灣》(東觀國際),p212~217。

(註七)參見──翁嘉禧:《戰後初期臺灣經濟與二二八事件》(中山大學),p69。

另外在紀錄上這批臺灣銀行券「百圓現地刷」(香蕉叢),依紙質不同又可詳分為「香蕉(葉)纖維紙」、「甘蔗纖維紙(臺灣俗稱:蔗蒲仔板)」及 「香蕉(葉)纖維紙和甘蔗纖維紙混合使用」這三種。 

(註八)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臺灣光復後,政府在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9月1日,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1998年(民國八十七年)精省後,臺灣土地銀行由省營行庫轉為財政部所管的國營事業。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