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信常識求「國利」,進萊豬轉核四

2021-12-14 07:00

? 人氣

第三項,「特殊核危」,借鑒「溫哥華大地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後來談「特殊核危」。歷史上由「特殊核危」引發的嚴重核洩漏只有一例:日本福島核洩漏。可見,「特殊核危」就是自然災害引發的核洩漏,目前僅限於地震+海嘯。正是這「地震+海嘯」,引發臺灣社會對核四的疑慮,臺灣和日本一樣,都位在地震帶上。

說到地震與核危的關係,就想到溫哥華,非常值得分享。筆者1990年底一到溫哥華就聽到一個說法:溫哥華早晚大地震,也許明天,也許10萬年後。溫哥華也處在地震帶上。

溫哥華市南側,隔著菲莎河(Fraser River,大陸譯「弗雷澤河」),在菲莎河的出海口,有個純粹由菲莎河的河沙堆積起來的沖積島「魯魯島」(Lulu Island),大溫哥華地區華人居民比例最高(>70%)的列治文市(Richmond)就在這座島上。「魯魯島」的西北側有個更小的島「海島」(Sea Island),島上的主要設施就是溫哥華國際機場,見下圖。

「溫哥華早晚大地震」的說法是﹕如果發生大地震,菲莎河出海口的諸沖積島會「液化」,包括列治文市所在的「魯魯島」和溫哥華機場所在的「海島」。(圖/翻攝自GoogleMap)
「溫哥華早晚大地震」的說法是﹕如果發生大地震,菲莎河出海口的諸沖積島會「液化」,包括列治文市所在的「魯魯島」和溫哥華機場所在的「海島」。(圖/翻攝自GoogleMap)

「液化」,多麼形象的詞彙?想像一下:你在臉盆中間將沙子壘成一個小山丘,在周圍倒進水,然後端起臉盆使勁一搖,你會看到,小山丘塌了,塌下的沙子沉到水裡去了,這就是「液化」。此即,「溫哥華大地震」會使「魯魯島」和「海島」整個「液化」散掉,列治文市和溫哥華國際機場將會下沉消失在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中。多麼可怕?

面對如此駭人前景,按臺灣反核四者的思維,溫哥華機場早該搬家了,列治文市也該逐漸撤離人口,只留下少數堅不肯走的居民,是不是?

溫哥華有關當局是怎麼做的?從筆者聽到「溫哥華早晚大地震」以來,30年過去了,「大地震」連個影也沒有,相應地,溫哥華機場紋風不動,列治文則建設連連,為了2010年在溫哥華舉辦的冬季奧運,新建了國際級的體育場館、旅館、連結機場和溫哥華市中心的捷運,全都蓋在那兩個會「液化」的河沙沖積島上。

加拿大人為何如此輕慢「溫哥華大地震」?理由很簡單,那只是個模模糊糊的「假設性」說法,而非科學立論紮實、年代確鑿的預報,如具體的某年。如果這種「假設性」傳言也要認真信,我們很多事都不要做了,譬如「小行星早晚襲擊毀滅地球,我們及時狂歡,等待滅亡吧」。加拿大人對「大地震」傳言的淡然,是明智,還是不智?民進黨即便將臺灣帶入「能源國安危機」,也要信「大地震」傳言廢核四(假設他們是真的信),是明智,還是不智?

此外,比較溫哥華,另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溫哥華有「早晚有大地震,也許明天,也許十萬年後」的警告,但核四所處的貢寮地區並無如此傳言,這說明核四面臨的地震前景遠比溫哥華樂觀,難怪核四會選址在此。有說,那裡新發現了地震斷層帶。但此類「先畫靶」(要反核),「再射箭」(羅列種種真真假假的「專業」說法)的「專業論證」,可信嗎?二、溫哥華機場是個永久存在,只要不搬離,它會一直在「海島」上運作,直至未來可能的「大地震」將其葬送海底;但核四不是如此。首先,核電廠有設計壽命,到時就要除役,不是永久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挺核四的宗旨是「以核養綠」,並非絕對永久挺核,只是「階段性」地利用目前的核能而已。只要科技有所突破,有優於目前核能的「綠電」出現,比如各界寄予厚望,研發也在一點點突破的「核聚變」發電技術,核四隨時可以提前除役。事實上,綜合各方的大背景來看(具體略),核四幾乎注定是過渡性的存在,等不到「大地震」。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