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教育火紅 產業亂象叢生

2015-01-31 15:00

? 人氣

中國家長瘋「早期教育」,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取自網路)

中國家長瘋「早期教育」,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取自網路)

「別家小孩都去上早教(早期教育),我家的也不能落後」。在中國,早教市場因為家長追捧下快速成長,卻也出現監管缺失、行業暴利、師資良莠不齊、課程令人存疑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教育體系中,3到6歲孩子的教育為學前教育,有相應法規提供保障,而0到3歲的早期教育(早教)還未納入現有教育體系。法規還未健全,市場卻出現蓬勃的早教業,起因即為家長的擁護和追捧。

家長:孩子含著奶嘴也要贏在起跑點

陸媒採訪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位王姓媽媽,她表示,這兩個月每周都帶著剛滿1周歲的寶寶去一家美式早教中心上課,原因只有一個-「別的孩子上,我家的孩子不能讓輸在起跑線上。」

廣東省東莞市的馮姓媽媽花了1.6萬人民幣(約新台幣8萬元),為11個月大的女兒報名早教班,雖然不清楚早教到底有什麼作用,但她確定:「周圍很多孩子都去上早教,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了。」

家長苦心 寶寶熟睡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挖掘孩子潛能」、「如果從孩子出生第3天開始教育,那就已經比別人晚2天了」….. 五花八門的口號,加上家長們互相比較,產生了對孩子教育的急迫感,孩子接受早教的年齡越來越低。

大多數接受早教的嬰幼兒為7到36個月大。早教中心宣稱能開發兒童多方潛能,如感覺、專注度、想像力、社交力、情商和智商等。家長寄予厚望,實際效果卻常打折扣。

陸媒報導,東莞市的一位胡小姐帶著3個月大的寶寶去上早教班,100堂課收費1萬多人民幣(約新台幣5萬多元),上課頻率每周一節課。現實情況卻讓胡小姐很鬱悶,常常一進教室,寶寶哭鬧要喝奶,喝完奶就一睡不醒,一堂15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750元)的課就被寶寶「睡掉了」;不然就是其他原因哭鬧,無法好好上課。

還有一位年輕老師教家長告訴未滿1歲的寶寶,手中的玩具是可以用手摳的。但老師、家長再怎麼賣力,不少寶寶似乎無法理解;一堂課就在寶寶們似懂非懂和哭鬧聲中結束。

課程設置與兒童理解力不符

不少早教中心推出「美式培養」、「蒙特梭利教學」、「科學培養」等課程,但很多教材都是抄襲或模仿,各家早教中心的遊戲的設置也雷同,有些甚至不適合0到3歲的孩童,且無專業認證和理論知識。

一位家長向陸媒透露,他將2歲的寶寶帶去上早教。課堂上老師指著一本書中的書法作品,向寶寶們說「這是某某的作品」,並宣稱這樣可以訓練孩子記憶能力以及視覺能力。家長十分不解,表示「這麼小的孩子,連字都不認識,上課能坐著不動就不錯了,怎麼可能記住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說明,人的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一種2階段「幼時失憶現象」,分別為0到3歲和3到7歲。人在長大後,無法回憶起3歲以前的情節;對3到7歲發生的事也只能記住一些片段。所以,一些早教專家宣稱2歲的孩童能認識2千個字等等,都是違背幼兒大腦發育規律。

師資監管缺失

經陸媒深訪,北京某早教機構向應聘早教教師的記者回答「大專或以上學歷,幼教或英語專業優先,有無工作經驗均可」、「沒關係,錄取後公司會統一培訓」。北京一位早教教師也透露,早教中心招收教師不會看「資質」,經過培訓、試講,再做一段時間助教就可以當教師了。

由於中國目前還沒有早教教師的資格認證制度,部分教師持有幼師資格,有的什麼證書都沒有。整個體系呈現缺乏統一能力考核、教師素質參差的監管缺失。

行業暴利可圖

收費也令家長質疑,但由於缺乏行業標準,價格隨各家自訂。亮麗的課程名稱配上各種行銷手法,「課程買一送一」、「時數計算」、「買百堂送課程」、「報越多優惠越多」……,家長眼花撩亂,但最後不管怎麼搭配,都會花上千、上萬(人民幣)報名早教班。不少家長表示,早教機構價格高,一般家庭偶爾上上還行,長期消費有些吃不消。

某些早教機構採「預付」機制,產生不少「跑路」老闆。據報導,2014年中國曝光的「無徵兆關門」的早教機構多達26家。

效果如何?

近期,天津市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對兒童早期教育效果抽樣調查。結果發現,沒有進行過早教訓練的孩子大都很有愛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別人,而進行過早教訓練的孩子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數則減半。

此外,沒有進行過早教訓練的孩子邏輯記憶能力是進行過早教訓練孩子的1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表示肯定,早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貢獻。但早教並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在培養孩子的社會情緒能力。

中國兒童中心學前教育部長楊彩霞同樣支持。「科學的早教是非常有必要,但科學早教不一定是非要到機構裡面,一定是要融入生活之中」。她舉例,溫馨的親子關係、交往技巧、鼓勵孩子的情商,這些都是早教,要把早教的概念擴大。

她也肯定早教機構的必要性,因為機構能提供系統化、科學化或者模式化的早教經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