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36日,31條,中國對台灣的吸星大法發功中!

2018-03-10 07:30

? 人氣

鴻海集團(富士康)子公司36日的光速就通過上海A股掛牌,對岸對台灣施加的吸星大法正發功中。(美聯社)

鴻海集團(富士康)子公司36日的光速就通過上海A股掛牌,對岸對台灣施加的吸星大法正發功中。(美聯社)

任何不相信中國公布的「惠台31條」政策可落實、會有效果的人,都可以看看這個案例:鴻海子公司申請在上海A股掛牌,短短36天就通過,創下多項紀錄。對岸如果能以這種「不顧一切的效率」落實那「惠台31條」,不必懷疑,那是對台灣的企業、人才施加最強大的吸星大法,台灣得無懼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鴻海董事會是在12月中經董事會通過,決定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II)將在大陸A股掛牌上市,在2月1日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送件,結果大陸證監會旗下發審委於3月8日就已經批准,寫下A股市場IPO的歷史新速度。外界說這個申請只花了36天就通過,其實這段時間還有春節假期,如果只算工作天,那天數就更短到驚人。

如果拿過去的數字來看,去年上市的陸企IPO平均要1年3個月,鴻海的FII只花36天走完A股IPO流程,大陸媒體紛紛以「插隊保送」、「跑步上市」、「光速IPO」等形容本案。

而且,更該注意的是,FII不是一家小企業,可簡單快速的完成審核,這家企業掛牌後市值有望接近3兆台幣,不僅是鴻海子公司市值最高者,也是A股科技股市值之冠。能如此「光速審查通過」,原因只有一個:配合政策。

去年12月27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成都參加「2017年全國台協會長座談會」時就已說,大陸將推動台商在大陸上市,希望未來能在大陸股市形成「台企類股」。他還說2017年台商共有三家登陸A股,也讓A股的台商數量達到28家,另有多家台商正在排隊等待審核。

鴻海的FII能以光速核准上市,就是「作業績」給眾台商看:他們可是誠意十足、效率驚人,你還不來嗎?其它台商就算沒有如郭台銘一樣的信譽、威望,難期待同樣享有36日光速核准的效率,但至少可肯定比過去或其它企業快很多,更不會被無理刁難。當越來越多台商企業在中國掛牌,代表的就是他們都「連根拔起」與台灣關係淡化

而北京在228當天,公布被簡稱為「惠台31條」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內容涵蓋金融、就業、教育、醫療、影視等多個領域,給人台資企業與台灣民眾「國民待遇」。例如台資企業享有與大陸企業都享有稅收與投資的支持政策、同時的用地政策,同時可參與對岸政府採購、基礎建設、一帶一路,台灣金融機構可參與更多大陸的金融業務等。

對台灣民眾個人而言,則是給予其與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例如參與考試、申請國家級計劃,醫師、金融、高教等領域,台灣的證照可經認定或甚至不必認定即可直接在大陸執業。

對北京祭出的這些惠台措施,最輕忽的說法就是:難取人心;最政治的回答,則是賴清德在立法院說的「最終目的都是要併吞台灣」,最情緒的回應是陸委會的「利益換認同」。這些說法都忽視原本兩岸在「經濟量體」上日益擴大的差距,無視過去10年兩岸技術、人才的流向,因而輕忽(或不願面對)此政策帶來的影響。

過去30多年來,基本上是台灣的企業、技術、資金往中國流,早年只是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產因素,生產後再出口;但中國已由世界工廠往世界市場移動,而且高科技產業快速進步,資本市場的量體與深度也超越台灣。台商到中國投資,更多的是尋求貼近市場、利用當地技術、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甚至結合。

在原本就是「台灣流向大陸」的趨勢下,當官方對企業釋出「國民待遇」的大利多後,企業赴中國的投資、出走到大陸掛牌,到底會增會減,應該不難判斷吧?

至於人才問題,中國早年是廉價勞力大國,但經過數十年成長,中國一線城市的平均工資已跟台灣接近,中高階管理、專業人才的薪資,則更早已在台灣之上。過去幾年動輒傳出中國科技企業以5倍薪資(即所謂的「用人民幣換台幣」),近年則矛頭對準高教人才,以2倍以上薪資挖角,吸引台灣眾多的「流浪博士」。跨國人力顧問公司的資料更顯示,中國中高階主管的年薪早已是台灣的2倍以上。

去年行政院主計總處曾公布一份「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報告,台灣人赴海外工作的人數從2005年的34萬,增加到2015年的72.4萬,10年內倍增;更細部看,到中國工作者占6成左右,且年齡層持續往下,25-29歲者的比例反而最高。

簡單的說,對岸針對台灣民眾祭出「國民待遇」,如果對岸還是那個低薪、靠勞力密集生產的經濟體,大概不會有太多台灣民眾有興趣。但對岸的薪資水準已趕上台灣,中高階管理者與專業人才的薪資更已是倍數於台灣,原本就已持續吸引台灣就業者進場,且以年輕、專業、中高階管理為主,在增加這麼一個惠台政策後,台灣的人才是否加速流失、西進更快,答案應該很明確。

台資企業可以36天就完成上市批准,其它台商自然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感;如果台灣低薪難突破、人才外流情況只會增加。而官方加速台資企業掛牌、祭出「惠台31條」,則是在原有趨勢上「再推一把」。

想減輕惠台措施對台灣的影響,用形而上的「愛台灣」、政治恐嚇性的「要併吞台灣」等,大概無濟於事,因為人性中的「經濟人」本性在利害差距大時會特別容易浮現;即使號稱「天然獨」的年輕人,在數倍薪資、更大市場、更多成長等利多吸引下,也未必擋得下西進腳步。那些「重利輕別離」的商人、企業,面對本益比數倍於台股的中國股市,加上「光速效率」加持,要留在台股就更難了。

而政府更尷尬,對岸祭出對台灣企業與民眾有利的政策,除了講講統戰、利益換共識等空話外,能著力處少,更不可能訂法不讓企業與民眾赴中國工作、承攬業務。唯一的辦法,只能期待政府與企業多多想方設法,增加與提高台灣的留才、留企業的能力與吸引力,才是正道,否則,終難抗對岸這次祭出的吸星大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