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驚滔駭浪的1941年—紀念太平洋戰爭80周年

2021-12-05 07:20

? 人氣

美國海軍揚子江巡邏隊砲艦威克號。(作者提供)

美國海軍揚子江巡邏隊砲艦威克號。(作者提供)

今年12月7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那就是珍珠港事變80周年,此一歷史事件為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太平洋戰爭拉開了序幕。與日本不宣而戰打了4年之久的中華民國,也終於追隨著美國還有英國的腳步在1941年12月9日對德國、義大利還有日本組成的軸心國宣戰。自此中華民國總算擺脫孤軍奮戰的局面,使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融為一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回到80年前的12月,日軍幾乎是同時對整個西太平洋的美國、英國還有荷蘭的軍事基地發起攻擊。不只是珍珠港,菲律賓、馬來半島還有香港都在中原標準時間12月8日這一天同步遭到攻擊。可見日軍是有計劃的,要將英美勢力全部驅逐出西太平洋,建立一個由日本帝國主導的「大東亞共榮圈」。然而還有一個戰場時常遭到忽略,那就是上海與華北的英美租界。

美國名義上在天津與上海都擁有租界,但是基於維護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門戶開放」政策,仍有意無意的將2個租界與英國租界合併,成立所謂的公共租界,或者是與英國共同管理。而英國除了與美國共同管理的上海以及天津租界外,則還有鎮江、漢口、九江、廈門以及廣州等5處租界。考量到美英在中國的勢力已經合為一體,基本上進攻英國租界就等同進攻美國租界。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英美都有意識的降低駐華兵力,以防止派往中國保護租界的少許部隊遭到日軍以優勢兵力圍殲。所以當日軍向上海與天津的英美租界發兵時,無論是英軍還是美軍都無法形成足夠的戰力加以因應。日軍在毫無損失的情況下,就完成對上海公共租界還有天津英美租界的佔領,結束了《南京條約》簽署以來,西方列強主宰中國通商口岸的局面。

那麼究竟中原標準時間的12月8日,即夏威夷時間12月7日的這一天在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駐上海的英美海軍和天津的美國陸戰隊,是如何因應日軍的進攻呢?日軍對東南亞的攻勢,激發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為訴求的民族解放運動,那麼日軍對上海還有天津英美租界的進攻,又在地緣政治上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巨大的改變呢?

20211203-美國海軍揚子江巡邏隊砲艦威克號。(作者提供)
與出雲號英勇交火,最後慘遭擊沉的英國皇家海軍砲艦海燕號。(作者提供)

砲艦外交的崩盤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不只是香港的割讓,還迫使清朝必須向西方列強開放通商口岸。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等西方列強為了確保通商口岸與租界,都派遣砲艦進駐中國,巡弋長江的內河航道。西方列強對中國推行「砲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根本目的是保障本國商人還有傳教士在華活動的安全。

然而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範圍從出海口上海開始一路向西延伸到內陸的四川重慶,西方人的砲艦如此大模大樣航行在中國的河道上,很難不被中國人視為「帝國主義」的象徵看待。根據1966年上映,曾經在在基隆港、淡水河以及萬華龍山寺取景的電影《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美國砲艦還曾多次與北伐軍爆發過衝突。

比如1927年3月24日,攻入南京城的北伐軍就曾對外國領事館、教堂、學校、商社、醫院以及外僑住宅區發起進攻,迫使英美砲艦向北伐軍開火以保護外僑。不過這些遭到英美砲艦砲轟的北伐軍,絕大多數都屬於由同時具備中共黨員身份的左派黨代表指揮的親共部隊,他們的指揮官都在3個星期後由蔣中正發起的「清黨」中被肅清。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退出中國,義大利和法國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就加入軸心國陣營,或者在國土被德軍佔領後成為軸心國的友邦。只剩下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China Station)的揚子江艦隊(Yangtze Flotilla),還有美國海軍亞洲艦隊(Asiatic Fleet)的揚子江巡邏隊(Yangtze Patrol)具備與日本對抗的動機與實力。

所以到了全面抗戰爆發之際,原本被中國人普遍視為「帝國主義」象徵的英美揚子江內河砲艦,轉而成為蔣中正亟欲拉攏對抗日本的盟友。美國砲艦帕奈號(USS Panay),甚至還在1937年12月12日,即南京失陷前的一天遭到日本海軍航空隊擊沉。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唯一能將英美趕出中國,終止「砲艦外交」的力量,不會是共產黨或國民黨,只有可能是大日本帝國皇軍。

20211203-佔領威克號後,扯下星條旗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這張照片在當年相信也激勵了不少大中國主義者的民族意識。(作者提供)
佔領威克號後,扯下星條旗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這張照片在當年相信也激勵了不少大中國主義者的民族意識。(作者提供)

慘遭「秒殺」的英美砲艦

看過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指導,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主演,1987年上映,以太平洋戰爭時代的上海為背景的電影《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的人,應該都會對一幕劇情非常深刻,那就是日本帝國海軍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那個被國軍宣稱在淞滬抗戰中被擊沉的出雲號,在深夜中突然砲擊英國砲艦「海燕」號(HMS Peterel)。

這一幕畫面,被《太陽帝國》的原作者,在上海長大的英國小說家巴拉德(James Ballard)所親眼目睹,從而成為電影裡的著名場面。回到珍珠港事變剛剛爆發時的上海,其實除了英國的海燕號外,就只剩下美國的威克號(USS Wake)2艘英美砲艦了。駐上海的美軍陸戰隊第4團,還有揚子江巡邏隊的絕大多數官兵,都已經在11月28日奉亞洲艦隊司令之命離開了上海。

因此英美在上海的兵力其實十分薄弱,事實上美國政府沒有死守上海公共租界的打算,剛上任威克號砲艦艦長的史密斯(Columbus Smith)少校,接獲的命令也是準備往菲律賓蘇比克灣撤退。如果美日在撤退前就開打,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抵抗,而是直接把威克號炸毀。不過還等不到史密斯下達炸船命令,日軍就已經先發制人採取了行動。

中原標準時間12月8日臨晨3點,也就是珍珠港遇襲的30分鐘後,一艘日本海軍陸戰隊小艇緩緩的向威克號駛去。由於當時史密斯還在飯店睡覺,日軍僅用了不到20人的兵力還有10分鐘的時間,就將威克號砲艦給牢牢控制住,並將其更名為多多良號,納入帝國海軍的編制之下。史密斯要等快到4點的時候,才得知珍珠港遇襲的消息。

倒是海燕號對日軍做出英勇的抵抗,然而其所裝備的2座3英寸砲,完全不敵出雲號的4門8英寸與8門6英寸砲,這場不平等的海戰結果可想而知。就如《太陽帝國》演的那樣,海燕號被擊沉黃浦江,其艦長波爾金霍(Stephen Polkinghorne)少校與史密斯都淪為日軍的階下囚。不過波爾金霍還是因為他奮力一搏的表現,獲得敵我雙方的共同尊敬。

20211203-華北陸戰隊依據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在北伐成功後與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發展出友好關係。(作者提供)
華北陸戰隊依據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在北伐成功後與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發展出友好關係。(作者提供)

美軍從華北撤軍

美國雖然在中國沒有殖民地,但是在上海與天津仍設有與英國共同管理的租界,而且1900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後,也開始派遣少許兵力保護美籍商人和傳教士的安全。不過美國為了爭取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完成鎮壓義和團的任務就立即把美軍調回菲律賓,直到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才又派出陸軍的第15步兵團進駐天津美租界,防止再有攻擊美國公民的暴亂發生。

第15步兵團一待就待了27年,期間培育了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和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等陸軍人才。不過到了1938年,美國政府預期與日本的戰爭將不可避免,但又不願意過早將主力投注到中國戰場,於是把第15步兵團撤回美國本土,改派華北陸戰隊(North China Marine)進駐天津。

然而到了1941年11月,即便是華北陸戰隊也接獲到亞洲艦隊司令哈特(Thomas Hart)上將的撤退命令,哈里森總統號(President Harrison)與麥德森總統號(President Madison)2艘郵輪,都被動員來投入將華北陸戰隊撤離中國的行動。哈特在12月4日,即珍珠港事變爆發的3天前下令焚毀所有陸戰隊文書.並命令最後一批212名美軍在12月10日搭乘哈里森總統後撤離華北。

所有華北路戰隊的野戰火砲都被先行運往秦皇島,準備等哈里森總統號一到就打包上船,跟著一起駛往馬尼拉。不過日本還是沒有等到華北陸戰隊撤離,就率先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北支那方面軍也立即將槍口對準所有還留在華北的英美軍警。中原標準時間12月8日的早上9點整,也就是珍珠港事變爆發的6個半小時後,一位姓岡村的日軍少佐向華北陸戰隊正式提出投降要求。

此刻美軍在整個華北地區的分佈,為北平141人、天津49人、秦皇島22人,而北支那方面軍則高達20萬人。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自然讓美軍任何的抵抗都被視為不智的,華北陸戰隊駐天津指揮布朗(Luther Brown)少校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誡日軍必須遵守當年八國聯軍簽署《新丑條約》時的默契,善待被俘虜的美軍人員。

20211203-華北陸戰隊派往中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秩序,保障美國公民安全,不是為了開戰,自然無力阻擋日軍攻勢。(作者提供)
華北陸戰隊派往中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秩序,保障美國公民安全,不是為了開戰,自然無力阻擋日軍攻勢。(作者提供)

華北陸戰隊放棄抵抗

人在北平的華北陸戰隊總指揮阿瑟斯特(William Ashurst)上校,此刻無法與馬尼拉的亞洲艦隊聯繫,因為日軍在攻擊珍珠港的同時,也對菲律賓展開了轟炸。接收不到哈特將軍的命令還不要緊,更危險的是駐北平的美國領事館已經遭到日軍以絕對優勢包圍。任何輕舉妄動,都會遭致陸戰隊全軍覆沒,他唯一能做的是要求天津、秦皇島和北平的美軍都聽候指示。

珍珠港事變爆發後,唯一陸戰隊接收到的最高命令來自海軍部長諾克斯(Frank Knox),要求針對日本執行作戰計劃第46號(War Plan 46)。華北陸戰隊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作戰計劃第46號,也不知如何因應,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只能放下武器投降。駐秦皇島的美軍第21步兵團,本來試圖抵抗,但還是在阿瑟斯特的命令下解除武裝。

所謂的作戰計劃第46號,其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針對太平洋地區可能演變的局勢所規劃的彩虹作戰計劃之第5號(Rainbow 5)。彩虹計劃第5號屬於大戰略層級的命令,意即美國將加入對日作戰,但是仍以歐洲為第一優先的戰場。在歐洲採取攻勢,在亞洲採取守勢,支援重慶國民政府盡可能的拖住日軍,就是彩虹5號的精神核心。

不過對於實際上在華北面對日軍包圍的陸戰隊,就算他們知道作戰計劃第46號的內容也於事無補,既然這個命令沒有明確要求他們抵抗,那麼阿瑟斯特的投降也就稱不上違反軍法了。日軍曾經向布朗少校與阿瑟斯特保證,會遵守《新丑條約》時代的默契,不傷害羞辱放下武器的美軍。可事實上,野蠻的日軍豈會遵守他們的承諾?

這212名美國陸戰隊與海軍將士,在日軍的羈押下飽受折磨,直到日本投降才重獲自由。至於原本要來載運陸戰隊撤離華北的哈里森總統後,後來也跟威克號一樣落得被日軍俘虜的下場。這艘被改名為勝鬨丸的美國郵輪,在1944年9月12日遭美國海軍潛艦擊沉,當時船上搭載的950名盟軍戰俘中,有431人跟著一起葬身大海。

20211203-1941年12月8日,日軍九五式戰車駛入上海公共租界,對某些中國人而言這是侵略,但對另外一批中國人而言,這可能是「解放」。(作者提供)
1941年12月8日,日軍九五式戰車駛入上海公共租界,對某些中國人而言這是侵略,但對另外一批中國人而言,這可能是「解放」。(作者提供)

「東洋鬼子」與「西洋鬼子」的戰爭

日軍進攻上海公共租界和天津的英美租界,給中國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戴笠訓練的軍統特工要向淪陷區滲透變得更為困難,形同失去了一個最佳的政治庇護所。其次則是在1937年淞滬會戰結束後,被解除武裝進入公共租界避難的「800壯士」正式落入日軍手中。拒絕接受南京國民政府招降,改編為和平建國軍的他們淪為被日軍強征充當苦力的命運,當中還有58人被分發到新幾內亞。

不過就如同日軍對東南亞的進攻,同時存在著武力擴張以及協助當地民族脫離歐洲列強殖民的「兩面性」一樣,日軍攻佔中國英美租界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兩面性」。一方面,中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正在遭受日軍的殘酷踐踏,南京大屠殺的記憶讓中國人普遍對日本這個國家缺乏好感。可上海與天津的中國居民,卻也有不少為日軍的「勝利」鼓掌叫好。

自1927年「清黨」以來,國民政府逐漸改善了與英美租界的關係,雙方甚至還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發展出了共同牽制日軍的準盟友關係。但是對尋常的中國老百姓而言,英美與日本同為侵略中國的異族,兩者之間的差別只存在著誰是必須要優先打倒的「主要敵人」,誰是可以聯手利用來打倒的「主要敵人」的「次要敵人」而已。

當日軍進攻國軍或者共軍,屠殺中國同胞的時候,包括汪精衛政權官員在內的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氣憤,但是當日軍凌虐的對象轉為歐美白人的時候,他們可能更多會採取的是「事不關己」的態度。畢竟這只是「東洋鬼子」與「西洋鬼子」之間狗咬狗的戰爭,中國人只要想辦法從中漁翁得利就好,何必要去選邊站呢?

或許這樣的態度,更真實反應了當年上海還有華北淪陷區居民的普遍心態。畢竟自日軍發動侵略戰爭以來,他們就長期同時生活在英美租界和日本佔領軍的「雙重陰影」下,民族意識受到極大的壓制。所以看到任何一支外國軍隊遭到擊敗,他們都會以幸災樂禍的態度對待,更何況從種族、歷史、文化以及文字等角度來看,日本可能還比英美更加親近中國。

[一個真實的「美帝國主義」 * 阿波羅新聞網]

20211203-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前六個月取得的勝利,摧毀了白種人不敗的神話,進而催生出讓中國人想要取代西方世界制定世界遊戲規則的「狼性」。(作者提供)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前六個月取得的勝利,摧毀了白種人不敗的神話,進而催生出讓中國人想要取代西方世界制定世界遊戲規則的「狼性」。(作者提供)

為中共建政打下基礎

看到與自己同文同種的日軍,在戰場上擊敗過去一個世紀來不可一世的白種人軍隊,相信「大東亞聖戰」對中國人曾經產生過相當大的吸引力。自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到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發表為止,前後共有43名國軍地方部隊的將領接受汪精衛政權改編為和平建國軍,證明確實有不少中國人是願意把賭注押到日本身上的。

從《太陽帝國》電影中,出現巴拉德家族聘請的中國傭人,在日軍進攻上海租界之後,賞了巴拉德一巴掌的劇情來看,還有很多平常看歐美白人臉色過活的中國人認為日本的勝利是在替自己出一口百年國恥的「惡氣」。日軍撕毀《新丑條約》,毆打虐殺英美戰俘的行為,或許看在淪陷區的國人眼中,根本稱不上是戰爭暴行,而是亞洲人對西方人的「合理報復」與「加倍奉還」。

日本的勝利,讓淪陷區的中國人與日本人一樣產生了「狼性」,相信白種人的神話是可以透過武力手段打敗的。他們不盡然喜歡日本人,甚至可能比追隨重慶國民政府的大後方居民更討厭日本人,但是在目睹英美聯軍在上海、天津乃至於整個東南亞都被日軍擊敗的歷史之後,他們不願意再回過頭去過接受「西洋鬼子」指指點點的日子。

當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們逐漸瞭解到重慶國民政府是仰賴美國支持才能擊敗日本,進而收復淪陷區的事實之後,因「大東亞戰爭」所產生的民族主義情緒,自然讓他們沒有辦法接受普遍被視為「美帝國主義走狗」的蔣中正。於是作風看起來比蔣中正更加獨立自主,「不依賴任何外國人」的毛澤東在壓倒性民意的支持下贏得國共內戰的勝利。

前面提到的威克號砲艦,被日軍俘虜後改名為多多良號在帝國海軍服役,直到日本投降後再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改名為太原號。太原號砲艦沒有及時隨政府遷台,在1949年為共軍所俘虜,於是便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務至60年代為止。這艘砲艦的歷史,簡直成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小小縮影,象徵日本的一切榮耀與成就,最終都將不可避免的為紅色中國所傳承。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