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二戰期間的欽迪特遠程突擊隊

2021-12-05 07:00

? 人氣

20211203-欽迪特部隊破壞密支那附近的鐵路。(作者提供)
欽迪特部隊破壞密支那附近的鐵路。(作者提供)

英帕爾戰役(Battle of Imphal)

同年8月魁北克會議後,欽迪特部隊兵力擴展至6個旅約2萬人,正式名稱是第3印度師,並轄1支美軍空降突擊隊(即麥瑞爾突擊隊)。(註17)1944年3月5日開始對佔領緬甸日軍展開第2次反攻,奧德.溫蓋特先空降4個旅於日軍後方的英多(Indaw)附近,另一個旅則由步行抵達,配合盟軍對日展開反攻。但不幸的是在——3月24日奧德.溫蓋特在敵後視察返回基地的途中意外死於飛機失事,後由倫泰涅(又譯為:連泰因/William Lentaigne,1899~1955)將軍繼任司令,但倫泰涅與史迪威對於戰術的看法並不相同,因此兩人經常發生嚴重爭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迪威認為欽迪特部隊不服從命令,拒不執行命令;而倫泰涅則抱怨:他的部隊因傷員過多,已筋疲力竭,根本無法完成史迪威所交付的多項計畫。4月初盟軍會議仍決定將從欽迪隊中,抽調2個旅的兵力去協助史迪威將軍,2個旅轉向去騷擾英帕爾的聯絡道,因為在1個月前,日軍已經集結約9萬~11萬餘人的兵力,對英帕爾(此地為英軍在阿薩姆與曼尼普爾地區的主要據點)發動大規模的攻擊,這就是著名的——「英帕爾戰役(Battle of Imphal,日軍代號:ウ號作戦、烏號作戰/U-Go)」。

「英帕爾戰役(Battle of Imphal)」的緣起可以從——1942年底,英印軍第14師沿孟加拉灣向阿恰部發動攻擊與隔年(1943年)2月中旬,欽迪特部隊由英帕爾跨越若開山脈、欽敦江向日軍發動突擊說起。同一時間日本也接獲情報——中國遠征軍將從雲南方面渡過怒江與駐紮於雷多的中國駐印軍,一同對緬甸發動攻擊。簡單的說,日軍研判盟軍將在不久之後,將從緬甸的四面八方展開總反攻。

面對這樣的情勢,日軍大本營乃於1943年4月初,創設緬甸方面軍。隔年(1944年)1月,除原有的第15軍(司令官為牟口廉也中將)外,再編成第28軍(司令官為櫻井省三中將)與第32軍(司令官為本多政材中將),這時駐紮於緬甸的日軍,已由原來的4個師團(18、33、55、56)增加到9個師團(2、15、18、31、33、53、54、55、56)。但要對付優勢的盟軍反攻兵力(至少有英印軍10個師、中華民國國軍30個師),防衛面積約67.65萬平方公里的緬甸(緬甸為東南亞第二大國),仍深感兵力不足。

因此日本駐緬甸方面軍認為——應制敵機先,先攻擊英帕爾,以擊潰英印軍主力,在位於緬甸西部,孟加拉灣東岸的若開山(Arakan Mountains,也稱阿拉干山、亞拉干山)建立起防線(註18)。時任第15軍(轄15、31、33三個師團)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1888~1966)中將就堅持攻擊英帕爾可以化解盟軍在印度的攻勢,甚至可能連帶影響整個東南亞戰線的佈局與結果。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