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專欄:通膨嚴重性一次說清楚

2021-12-03 07:10

? 人氣

物價指數有多種

通常不同國家的CPI,其組成類別都大同小異,因為大家能買的東西都差不多,可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消費習慣不同,消費產品的重要性也就不同,各類別的權數可能就差異很大。可是對一個國家來講,籃子的內容基本上是固定,短時間內權重也是固定,因此我們還是可以用各個國家官方公布的 CPI 來探討國內通膨的問題,也可以跨國比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央行關心的是核心物價指數(Core CPI),其為扣除掉對物價較為敏感的能源及食物,盼能精準表達央行可以影響的物價水準。而美國聯準會也用核心個人支出(PCE)物價指數,其為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再扣除租金因子,因而更具代表性。

中美貿易戰,川普對中國商品開徵高額關稅,美國消費者將面臨物價高漲的衝擊。(AP)
通常不同國家的CPI,其組成類別都大同小異,因為大家能買的東西都差不多,可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消費習慣不同,消費產品的重要性也就不同,各類別的權數可能就差異很大。(示意圖,AP)

對生產者而言,他們關心在生產過程中,所需採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指數應主要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以此而編制的物價指數稱為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或躉售物價指數(WPI)。這項指標很受到市場重視。而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

2% CPI通膨率目標

自1990年代以來,2% CPI通膨率目標成為主要央行(如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日本央行BoJ)的共同準則。因為全球第一個正式訂定通膨率目標的國家紐西蘭來說,在1989年12月紐西蘭將通膨率目標訂在0%~2%,成功終結1970與1980年代的高通膨,從此成為主要央行仿效的對象,更讓通膨目標化蔚為風潮。一般也認為只要CPI觸及2%,央行就會進行抗通膨政策。長期下來,人民對政府也非常有信心。也就造就過去通膨消失的二十多年。

 去年因為新冠疫情肆虐,美國於8月27日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就率先宣布將原先「長期通膨率2%」目標,修改為追求「一段時間內平均通膨率2%」。但並沒有清楚的定義一段時間內平均到底是多久。

聯準會看走眼

今年以來,經濟復甦,需求大漲,加上斷鏈及塞港的問題,產生供給短缺。加上美聯準會之前再降到零利率及進行量化寬鬆,進行某種程度貨幣超發,物價變得有如脫韁野馬,難以控制。10月通膨率衝高至6.2%,創下三十年來新高,甚至截至10月為止的12個月平均上漲5%。說實在如果還講平均2%是可容忍,簡直是鬼話。

鮑爾在9月29日在歐洲央行(ECB)舉辦的遠距研討會表示,供應鏈瓶頸並未改善,著實令人「灰心」(frustrating),他預測這個情況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通膨居高不下的時間將比聯準會原本估計還久。11月30日鮑爾在聯邦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除表示,「持續高通膨」的風險升高,聯準會將考慮更快速的撤銷刺激經濟措施。他還說由於供應鏈緊繃以及貨物和勞工短缺造成的高通膨是「暫時」現象該是「撤回」這個字眼的時候了。

過去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值得擔心的問題是:美國聯準會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一旦民眾形成通膨預期,物價在「自我實現」中螺旋上升,那麼通膨就越發嚴重啦,疫後經濟就很難回到正常。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