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他的一生在動盪中輾轉,在政治干預下求存

2021-12-04 05:50

? 人氣

許多年後,我清理東西,見到爸爸留下的一本老相簿,封面貼著一張紙片,上寫「一九二八至一九六五」。相簿其中一張照片後面,夾了一張紙,留下爸爸的字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二八至一九六五,悠悠歲月,三十七年。一九二八由廣州去上海,二九年濟南、上海、北京,三一年再到濟南,轉而青島、天津、北京、上海,三二年結束流浪生活返廣州,三六年遷居香港,四零年再遷上海,四一年去桂林,同年返港,四二年返上海,四四年去南京住一年又遷返上海,四六年遷居北京·,我去瀋陽一年,四八年二月由北京返香港,直到一九六八年三月,整整二十年,雖曾赴外地,然不超過一個月,總算是定居了。」

拿著這張紙條,聯繫到我記憶模糊的不斷遷徙的童年,在那昏亂動盪的時局中,父親作為一個從事戲劇工作的人士,既受政治衝擊,又為了我們一家的生存而不斷謀變,生活如碎片,遷徙如喪犬,真是夠漂泊、輾轉、辛勞了。而我在懂事時,為了他和媽媽的關係而對他冷漠,長大後又忙於追逐自己的事業,沒有跟他好好談過,沒有關注他的一生。對他來說,晚年孤寂,最親近的兒子少去探望他;對我來說,則是失去了補充我人生中少知道的一頁。不免有憾。

後來,我在一些書籍記載中,找到與父親相關的零光片羽。接下來,我要寫下我認為不可或缺的篇章。(文章發佈於2021年7月14日)

(圖說:1956年二十歲時與父親合影)

失敗者回憶錄36: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1936年11月,在粵片界名人李化……等號召下,三百餘位粵片影人聚集於香港一酒家……發表聲明」

父親生前,我沒有聽他談他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這是我追悔莫及的遺憾。現只能從他的零星留言、有關書籍記載,和我的片斷記憶,去寫他生平。這既對我有意義,也反映了父親那一代人的掙扎。

李化,1909年9月23日(農曆8月初10)出生,原名李存棠,廣東新會人。1927年18歲時離鄉往廣州進入韋碧雲創辦的廣東電影學院就讀。那是中國電影業的萌芽期,選擇學電影的人極少。父親是電影學院第一期學員,三個月完成課程,隨即留校協助主持校務。學院第二期,我堂兄李晨風和後來的電影人盧敦就入學了。其後父親與妹妹李麗蓮(我姑姐)、李晨風、盧敦組織一個業餘劇團。1929年南國劇社到廣州演出,父親與姑姐隨南國劇社到上海,1930年與作曲家張曙合作,在上海演出李麗蓮主演的新派歌劇《王昭君》。同年與李麗蓮加入天一公司,父親由場記升至副導演。時年21歲。在上海三年,據知這段時間,他也到濟南、青島、天津、北京等地流轉。有聲電影開始出現,1932年,影人鄺山笑在廣州成立的紫薇公司到上海租用天一公司的錄音設備拍攝《無敵情魔》的聲片部分,完成後與父親離開天一回廣州。父親在廣州助鄺山笑完成了《無》片,並留在廣州拍了幾部影片。其中較珍貴的是1933年的《炮轟五指山》,赴海南島取外景,拍攝了大量尚處原始社會的黎族片段。在廣州,他與當時紫薇的演員、我母親李幽慈相識,並於1934年結婚。母親原名李薇卿,生於1914年,2013年在香港逝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