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曼.藍波安散文選摘(1):一種疏離的美感

2021-12-06 05:10

? 人氣

父親哼著這首史詩古調的時候,歌詞彷彿彩繪了海面水世界的綺麗,我在樓梯間靜靜地聽著這首詩歌,古老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的感覺,是真實的,也好像是幻象。我因而特別的愛聽父親在深夜裡的清唱,每一夜每一夜的聽,「螢光鱗片」慢慢積澱在心海,如是帶我在水世界裡神遊,這種我魔幻似的幻想,多少也減緩降低自己在現代化生活圈裡的挫敗。當我也改用電腦鍵盤創作時,那「螢光鱗片」游移的幻象在心海不滅,終究成了自己的海洋古典文學的範本,故事的底蘊在心海碎化運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條魚是真的曾經存在嗎?是真實的,抑或是幻象,父親說是「真實的」。我以為,現代的人已經被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折服了,眼見為憑,我的淺見是這樣的:有一年,我請求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朋友幫我列印從Google Map下載的夜間世界地圖,地圖顯示地表有七成以上的區域依然是黑暗的,七成的人類都常駐於燈火纏綿的都市。都會人對於日月星辰、風雲雨陽的感知最不敏感,都會人只相信科學數字的實證資料,把全球各區域的潮汐差異單一化了,這就成為了當下人的真理,對等之語,燈火纏綿以外的人類的傳說,固有價值觀視為怪誕的,荒謬的鬧劇,但我卻是特別喜歡如此沒有被自然科學馴化的,微傳統的軼事傳說,就像這個微傳說的「螢光鱗片」一樣,離自然科學的童話故事,最最遙遠。

從父祖輩們聽來的「岬角家族」的遺族基因已經碎化為我部落裡的7個獵魚漁團家族,迄今部落裡的這些獵魚家族已經碎化為彼此的疏離了,島嶼民族在近代歷史銜接的水脈已斷裂,也失去對「螢光鱗片」的興致,也許我可以做的就是把現代性帶來彼此的疏離感去找回反思的美感吧!我喜歡微傳說裡傳遞著「真實與幻象」的循環魔幻。

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隨著洋流、黑潮、月亮的圓缺、風雲、雨雪、天空的眼睛環遊世界……

〔1〕Malinowski(1884-1942),波蘭籍的社會人類學家,人類學民族誌之父,實證主義者,後來歸化英國。1938年離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前往美國耶魯大學任教,1943年5月心臟病發,享年58歲。

〔2〕內波(internal wave)海洋物理學,指海面下的海流的流動的快慢受月亮潮汐的大小而變化。

20211126-《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書封。(印刻出版)
《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書封。(印刻出版)

作者夏曼.藍波安,蘭嶼達悟族人,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印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