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代表處在立陶宛掛牌:中國與歐盟關係是否會進一步生變?

2021-11-24 11:40

? 人氣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11月18日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BBC中文網)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11月18日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BBC中文網)

台灣將在立陶宛成立台灣代表處的消息傳出數月後,終於在11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同時引發北京強烈抨擊,並揚言報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周末,中國政府宣佈將兩國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中國官媒提到,「反制」手段才剛開始,並要其他國家有所警惕。

外界關注,歐盟成員國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生變,是否亦是中國與歐洲關係變化的縮影。同時,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是否也影響著北京當下的外交戰略,降低全球對冬奧會的外交杯葛。

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司馬安洲(Andrew Small)向BBC中文分析稱,歐洲與中國關係確實有所變化,過往針對中國強硬捍衛視為「紅線」的議題(譬如獨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許多歐洲國家已經不再忌諱碰觸,並對其有所質疑,立陶宛目前被指是走得最遠的歐盟國家。

不過,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周一(22)則在社評中繼續抨擊,稱立陶宛為「無良小國」。社評又說,中方宣佈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級,降為「代辦」的同時亦是一個警告:「如果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有進一步破壞性行動,中國可能與它斷交.....這等於劃了一個標準今後哪個歐洲國家這樣幹,導致的後果至少會是這樣。因為這給中國實際造成的損失很小,我們也不值當動整個台海政策」。

歐洲與中國關係是否會生變?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歐盟與中國的關係變化,逐漸引發國際關注。

隸屬歐盟的歐洲議會,一年多來密集通過許多與台灣以及中國的法案或行動,讓各界開始關注歐盟對北京的態度是否產生「質變」。

今年3月22日,歐盟外長以侵犯新疆穆斯林少數民族人權為理由,制裁了4名中國官員及一家機構,北京之後立即制裁多名歐洲議會議員及學者反制。5月,歐洲議會投票通過凍結中歐投資協定(CAI)批准程序,又通過無約束力議案,譴責香港《蘋果日報》遭關停,並呼籲歐洲聯盟成員國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等;11月初,該議會又首次派遣官方代表團訪問台,與台灣總統蔡英文等高層會面。這些都引起中國強烈批評,揚言反制。

其中,人口280萬的波羅地海小國立陶宛,開啟與台灣外交互動最快,引發中國一連串抨擊及外交報復。但是,立陶宛至今沒有軟化的態度,但也稱其與台灣往來未逾越「一個中國」政策。

上述種種外交事件,引發國際輿論關注歐洲與中國的關係是否開始變化。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博士後研究的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向BBC分析,在新冠爆發之後,歐洲政治氛圍開始因為中方起初不透明的防疫政策,或假信息爭議對中國的態度開始轉變。

就立陶宛而言,馮儒莎解釋,該國戰略是在今年退出中國外交部在2012年成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7+1)之後,回到從前的歐盟(27+1)機制與中國來往。她提及,立陶宛認為17+1機制,是中國用來在歐盟拿到地緣政治利益的工具,而且該機制承諾的基礎建設補助也沒有成功交付。」

但馮儒莎亦強調,立陶宛此刻的強硬態度並非是「反華」,而是反對威權體制或價值。她說,該國這幾年抗衡的不僅是中國還有俄羅斯,因為基於被前蘇聯併吞的慘痛歷史,該國在90年代初爭取獨立成功後,這個小國一直強調自由獨立生存的重要性。

中國政府宣佈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
中國政府宣佈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

司馬安洲則告訴BBC,確實不僅是立陶宛,而是整個歐洲對北京的態度正在轉變:「譬如歐盟最近表示,不會漠視台灣面臨的軍事威脅,便是給中國的一個重要信號,稱在台海發生的任何軍事行動,歐洲不可能不會受到影響或無動於衷。」

他認為,而像立陶宛這些歐洲國家,其實並不需要北京的支持才能生存,換句話說,北京若真的提出經濟制裁也無法將立陶宛的經濟搞垮。不過,司馬安洲也說,即便如此,歐盟仍在「一個中國」框架上與北京斡旋。

司馬安洲稱,歐盟整體仍較為謹慎,但越來越多地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並認為在台灣問題上,歐盟也需要集體採取更明確立場,給予立陶宛等其他會員國予以支持:「一些歐盟大國認為與中國維繫良好的合作渠道更為重要,但也不一定會介意立陶宛對台政策的重新界定。」

2020年12月30日,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和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晤,中歐共同宣佈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
2020年12月30日,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和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會晤,中歐共同宣佈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

馮儒莎也同意中國與立陶宛的這場摩擦,應該不會升級到歐盟「27+1」機制上,尤其年底歐盟與中國的峰會就要到來,屆時峰會還要討論是否「解凍」中歐貿易協定以及其他議題。她補充說:「歐盟也認為與北京重新平衡好關係對歐盟利益也很重要,因此你看到布魯塞爾表示立陶宛的舉措沒有偏離一個中國政策。」

冬奧前夕與北京回應

早在今年夏天,傳出立陶宛同意台灣代表處掛牌的消息之後,北京的反應一貫強烈。在台灣代表處掛牌後,北京最新的政治報復是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環球時報在周一(11月22日)的社評中表示,中國過去較為重視「場面和諧」,但「在中國大陸實力快速增長的時代哪裏有立陶宛這些微不足道力量引領西方世界衝擊一中原則的機會?」

該社評又稱,「立陶宛就是個蕞爾小國,它也配找中國碰瓷攪局?這個國家的人口還沒有北京的朝陽區多,它就是打架的大象腳底下的一隻老鼠,甚至跳蚤。這樣的無良小國,中國就算與它斷交了,讓它去與台灣『建交』,也不過是中國外交大鍋裡多一塊或者少一塊『蚊子肉』的事情。」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則告訴港媒《星島日報》稱,此次「斷然降級是讓立陶宛感到疼......對於包括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等歐洲小國在內的勢力也是一個震懾,警告他們不要試圖在台灣等原則問題上挑釁中國」。

中國從立陶宛召回其大使,抗議台灣能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
中國曾從立陶宛召回其大使,抗議台灣能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

然而,司馬安洲向BBC分析,中國經濟制裁歐盟國家的手段有限(它已經使用過),即便北京可能會試圖擴大施壓歐盟,希望其他成員國讓立陶宛「就範」,但這樣做對北京有很大的適得其反之風險,特別是考慮到中歐關係近年來的惡化。據此,他判斷北京不會繼續對立陶宛實施太多報復措施。

外界分析,即將在北京舉行的冬奧會也左右了當下中國的外交戰略。

本周英媒《泰晤士報》傳出英國正與其他「五眼聯盟」成員國討論是否跟進美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的腳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立即表示,中方多次強調,北京冬奧會是世界各國冬奧運動員的舞台,他們才是主角......抵制的炒作只會損害各國運動員的利益。

長期研究歐盟對華政策的馮儒莎說,對中國來說,冬奧會很重要,同時也是一個攸關國家名譽的問題;但北京亦很明白,歐盟將繼續在中國問題上存在分歧,有關抵制冬奧會,歐盟內部沒有達成共識,因為決定需要27個會員國集體支持。她指出:「從歐洲的角度來看,立陶宛問題,仍是歐盟與中國關係之縮影,與奧運會較無關。」

但馮儒莎說,雖然北京對立陶宛的外交報復應該不會持續,但是之後仍會持續「欺壓」歐盟的所謂「小國」,因為就中國來說,這些小國家實際上沒太大經濟利益,「但欺壓他們有助於北京持續在全球樹立一個強大和該受敬畏的國家形象戰略......但我不認為北京想對整個歐盟採取類似做法,因為過分疏遠歐洲,導致著跨大西洋(歐美)的更加緊密合作,對中方並不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