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組織該有什麼樣的語言策略或規範

2021-11-24 05:30

? 人氣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於外交國防委員會以閩南語(或稱臺語,河洛話)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於外交國防委員會以閩南語(或稱臺語,河洛話)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前,時任立法委員的陳柏惟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以閩南語(或稱臺語,河洛話)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邱當下即命令常務次長李宗孝中將負責傳譯,在陳說完問題後,由李翻譯成國語,邱以國語回答後再由李翻譯成閩南語,並表示是怕陳柏惟委員聽不懂國語,一再建議陳:「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大家使用共同的工具會比較方便」。其實,這不是立法院第一次有委員使用閩南語或其他母語質詢;109年10月6日,在外交國防委員會陳柏惟委員同樣以閩南語質詢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最後引來馮回應:「我英文好,講英文可以吧?」並讓副主委李文忠上台充當傳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立法委員廖國棟亦分別110年10月19日國是論壇發言,及10月26日院會以阿美族語對行政院長蘇貞昌實施質詢。雖然立法院基於尊重各族群母語,也於本會期試辦了各種依「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的國家語言通譯服務。但是卻僅有閩南語及客語,當下不但國會頻道直播的字幕無法同步提供字幕,手語翻譯員也無法即時翻譯,不但質詢內容旁人聽不懂,觀看直播的國民如果不懂阿美族語也無法了解發言的內容,喪失了議會直播的目的。

其實國會殿堂問政質詢最主要的目的是溝通,藉由立委以詢問的方式,由備詢的官員實施意見表達,或是在問答過程中,藉由理念溝通,意見交換達到政策辯論,或是誤會澄清的目的。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清晰,明確的表達就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在溝通過程中,因為不同語言間的翻譯不精確,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衍生其他問題。

邱部長的軍人出身背景,讓他深刻了解到,一種可以廣泛運用有效溝通的語言之重要性。試想在部隊裡,如果連長,排長,班長到士兵各堅持使用其母語作為主要的溝通工具,那命令如何精準的傳遞,敵情如何快速地回報,部隊如何可以迅速,正確的執行任務,這種狀況勢必影響到部隊任務的遂行。

只有少數人聽得懂的語言,對於軍隊的意義就像電影獵風行動(Windtalkers)裡的納瓦霍族語一樣,更適合當密碼來使用。沒有誕衊或是貶低任何族群或語言的意思,而是強調語言運用的場合或是其使用上所代表的意義而已。

同樣在任何企業或是組織中,也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有著同樣的母語背景,跨國組織、企業更是如此,但是這些不同母語背景的人,為了要進這個組織、企業,就必須要會這個企業所使用的共同性語言。采黛爾。尼利Tsedal Neeley在其所著的What's Your Language Strategy?一文中,認為在職場中,共同的語言可以改善不同母語員工的協同合作,如果毫無限制地任由多種語言在組織裡並行,容易影響組織的效率,進而影響危害到組織的競爭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