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打房已難竟其功,央行該升息收一石二鳥之效

2021-11-08 07:20

? 人氣

打房經年房價上漲依舊,央行該偏早升息才對。(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打房經年房價上漲依舊,央行該偏早升息才對。(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上周四央行理監事會召開,除了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外,政策利率維持不變。這個決定,不意外但讓人失望了。原本,央行可以透過提早升息,達到防止通膨再起與替房市「降溫消火」的目的,可謂一石二鳥。而錯過這次機會,要再升息恐怕只能看美國作法而定了。而打房經年,壓低房價的目標恐怕已失敗難竟其功,「居住正義」要達成,恐怕要找出其它途徑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央行會後發出的新聞稿指出, 雖然8月因國際原油等原物料價格續處高檔、國內豪大雨重創蔬果產區導致蔬果大漲,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升至 2.36%,惟屬暫時性天候因素。因此央行認為當前國內通膨回升應屬短期現象,全年通膨仍屬溫和,預估為1.70%,明年則會更低、預估為1.17%。

今年全球通膨再起,應該已經是無庸置疑的結論了,美國固然已經是連續數月CPI上漲達5.4%,連原來一口咬定物價上漲只是短期因素的聯準會,也摸摸鼻子承認通膨會「比原來預期的持久」,一向苦於通縮的歐元區,物價上漲幅度也已超過3%,數日前公布的10月數據更已達4.1%,是歐洲中央銀行(ECB)目標的兩倍多,也是13年來的高點。

而且,這個勢頭恐怕尚未到盡頭。原油大漲,過去一年已經上漲6成,是近7年左右的高點,美國為此要求油國組織加快增產但被拒,除非經濟短期大幅收縮,否則油價應會持續維持高點。此外,其它大宗物資都上漲、供應鏈混亂也助長各種產品的調漲壓力。許多國家的生產物價都上漲到十%左右,未來還會再反應到消費者物價上。

因此,大部份看法都已不認為通膨短期內會平息,對未來看法的差別與爭議,只有在是否會有停滯性通膨、或通膨勢頭是否會持續成為惡性通膨;通膨再起已是不需再懷疑、爭辯的事實,而且,這個通膨一定延續到明年。

在這波全球通膨再起中,單看CPI數據,台灣的通膨確實仍屬溫和,央行的說法並沒錯。不過,台灣能維持相對較低通膨的原因之一,是強勢的台幣匯率,某個角度而言,原本該有的輸入型通膨被匯率「稀釋」掉,因此他國飆到4、5趴的通膨率時,台灣不到2趴。

不過,匯率因素對輸入型通膨的稀釋效果會越來越少終而歸零,反而是在美國聯準會啟動縮表、QE(量化寬鬆)開始退場後,貨幣政策開始調整,市場預測明年6月可能開始升息─換句話說,美元要開始走強,台幣有貶值壓力,對壓制通膨當然不利。

更何況雖然通膨數據看似乎溫和,但對民眾而言,通膨已經是生活中的現實,民眾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或是說吃喝穿著等,全部都開始漲價了,看看那幾家連鎖的餐飲龍頭企業集團的調漲就知道。大部份中央銀行家都同意,壓制通膨必須及早出手,如果對物價上漲已形成普遍的預期心理,則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陷入惡性通膨之中,因此央行應及早升息以壓制通膨。

儘早升息除了壓制通膨的考量外,同時也有壓制房價的效果。去年開始打房再次躍上行事曆,政府相關部會出手打房數次,效果接近零,大部份地區的房價都超越上波高點了。這次理監事會中,也再次對打房措施加碼,例如選擇性信用管制中的貸款成數再次緊縮等,不過證諸過往,在政策邊際效益越來越低情況下,效果應有限。

此時如啟動升息,效果應更全面也更好。而且,在台灣經濟情勢好時升息,外界容易接受、央行壓力也小,對企業投資與整體經濟的影響不大。央行是考慮要追隨美國升息腳步,但國際上已有國家先升息以防通膨了,台灣不必然要跟美國亦步亦趨。央行宜儘早升息,既能防止通膨又可壓制房價,可謂一石二鳥,同時不虞影響投資及經濟。

不過,從營建成本高漲、通膨再起引發的房產抗通膨需求、及市場資金面與經濟基本面等多重因素來看,或許,政府與社會都該有心理準備,想把房價壓低的打房應該是難有成效了,大部份地區房價已超越前波高點,展望未來也看不到回落的可能。政府能作的,大概就是減緩其漲勢,同時讓炒房投機客利得繳稅,所謂「居住正義」該如何達成,是該找出其它成功率高的措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