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起共鳴的歷史觀:《德國風險》選摘(3)

2018-03-08 05:10

? 人氣

作者表示,有些現實問題日本不得不面對,畢竟,德國在歐洲的主導性日漸鮮明,因此這將不只影響東亞的權力平衡,更極端地說,很可能還會牽涉到全球權力的平衡。(美聯社)

作者表示,有些現實問題日本不得不面對,畢竟,德國在歐洲的主導性日漸鮮明,因此這將不只影響東亞的權力平衡,更極端地說,很可能還會牽涉到全球權力的平衡。(美聯社)

當德國作的東向大夢抵達中國時,有些現實問題日本不得不面對,情勢發展令人憂心。最大的憂心在於,透過歷史認識上的共鳴,德國在許多方面都會偏向中國的立場。正因為德國在歐洲的主導性日漸鮮明,因此這將不只影響東亞的權力平衡,更極端地說,很可能還會牽涉到全球權力的平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對東亞的關心,原本只在經濟利益方面。儘管以歷史角度來看有文化上的異國情結,但對於參與東亞國際政治倒不盡然那麼積極。但近年中國與日本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對立日趨激烈,德國媒體也開始對日本「修正主義」式的歷史認識展開強烈批判。

對於德國的傾中,許多分析都是從兩國經濟關係愈形密切的角度來看,但問題或許就在歷史認識本身。由於將否定納粹視為絕對的基準,德國的歷史認識具有「道德化」傾向。這種發想模式,也許從俄羅斯或中國這種大陸國家類型的歷史觀來看,更容易理解。當然,上述道德化傾向與大陸型國家歷史觀之間的親近感,只是我大膽的假設。

以德國為舞台的反日宣傳

習近平2018新年講話。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3月22〜4月1日間,到歐洲各國進行11天的訪問。這次訪問之所以在日本引起特別注意,是因為一般預期習近平將充分利用這個機會,當成是對日本的歷史文宣戰。果不其然,28日習近平在柏林的飯店進行演說時,除了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之外,也直接指名日本展開批判。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戰火頻頻、兵燹不斷,內部戰亂和外敵入侵循環發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堪回首的苦難。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造成中國軍民3千5百多萬名傷亡者的人間慘劇。」

在日軍進攻南京(1937年)時,有一位西門子公司外派到中國的約翰.拉貝,他保護了中國民眾,在日本也因為他的《拉貝日記》而聞名。習近平稱他為「一位中國人民愛戴的德國友人」,然後說了這麼一段話:「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占領了中國南京市,製造了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慘絕人寰的血案。在那個危急關頭,拉貝聯絡了其他10幾位在華外籍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棲身之所。中德共同建立的拉貝紀念館在南京揭幕。去年底,由南京市出資建造的拉貝墓園修復工程落成。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拉貝對和平的追求。」演說的最後,他引用前西德總理布蘭特所言:「誰忘記歷史,誰的靈魂就會生病。」這是布蘭特在1970年為改善與蘇聯的關係,到莫斯科訪問時說的話。

我們再把時間倒回至2013年5月25〜27日,當時中國總理李克強到柏林訪問,孤立日本的意圖十分明顯。當時新聞的焦點在釣魚台爭議。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AP)
李克強(AP)

李克強到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訪問,不但選擇在塞琪琳霍夫宮(Schloss Cecilienhof)中庭舉行記者招待會,還說:「日本必須將竊取自中國之領土歸還中國。」波茨坦,而且還是塞琪琳霍夫宮,不用說明也知道這是1945年7〜8月,美、英、蘇三國元首為解決第二次大戰後處理問題而展開波茨坦會議的地點。

李克強在記者招待會中, 與布蘭登堡邦首長馬蒂亞斯.普萊澤克(Matthias Platzeck)比鄰而坐,彷彿想給人中國和德國步調一致的印象。中國批評安倍首相到靖國神社參拜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挑戰」,而波茨坦無異也是「戰後秩序」的一個象徵。

中國的對日文宣戰,以歐美各主要國家為中心向全球發聲,不過先進國家中最重視的則是德國。因為對中國而言,德國是很有利用價值的國家。

隨中國起舞的德國媒體

中國的對日文宣戰,在德國媒體特別發揮了效果。德國媒體就歷史認識的問題,毫不掩飾地偏向批判日本的立場。特別是最近,批判論調非常露骨且一致:德國誠摯地克服了過去,但日本還在隱匿過去的罪行、正當化自己的所作所為。

保守派媒體《法蘭克福匯報》(2013年12月3日刊)的社論,討論2013年11月23日中國單方面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就指責日本「尚未清算歷史責任」,先定了日本的罪。

「中國所宣告的防空識別區內,也涵蓋了日本、韓國所主張的領土島嶼上空,自此領土紛爭進入新的階段。也就是將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的紛爭予以軍事化。美國立即派遣B52長程轟炸機到這個區域,向中國明示美國不承認中國單方面劃定該區為其領土。同時也是在警告日本不要輕舉妄為。」

「這一個區域的政治氛圍,一次又一次地被嚴峻挑動。中國、日本、韓國等能在這裡看到利益的政治勢力,讓埋在人性裡的民族主義情感,總是春風吹又生。而被日本占領的經驗又是一股助力,總能在政治上輕易動員。日本政府未想深入瞭解自己在歷史上的罪行,政治上也沒對這段歷史清償,更容易激起這種情感。」

相對於德國,英、美的報導就有顯著差異。英國《金融時報》(11月26日刊)在題為「太平洋上不負責任的遊戲 中國對法理上具爭議的島嶼應停止施壓」的文章中寫著:「不論兩國的主張為何,中國的行徑是不智的。這座島除了在1945〜72年間以沖繩的一部分託管給美國外,有一百年以上的時間都由日本管轄。中國試圖以脅迫的方式改變現狀。這座島位於重要的潛艦航路上,能掌握這裡,就能助長中國走出沿岸海域向外擴展的野心,此外還能報歷史上的一箭之仇。」

而美國《華爾街日報》(十二月五日刊)的社論則嚴厲批判中國:「中國,是勃興的威權主義勢力,從歷史上的教訓來看,我們可以預期,如果不盡快制止地位已然確立的勢力持續膨脹,和平將會面臨威脅。如果國際社會不在一開始就明示中國的軍國主義將遭到抵抗,中國會持續對外擴展,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德國帝政。(猶如德國第二帝政時期形成第一次大戰的遠因。)」

面對防空識別區的設定,中國的軍事擴張已是本質上令東亞各國緊繃的原因,而不再只是歷史認識問題。

安倍晉三。(美聯社)
安倍晉三。(美聯社)

那一年的另一個爭議是關於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自由派的《時代週報》(2013年12月26日電子版)報導說:

「德國已一一清償第二次大戰時所犯下的罪行,但日本卻還有很多部分沒能做到。眼下就還有公開否認從軍慰安婦命運的人……很多重量級政治人物也一再否認南京大屠殺。這場屠殺恐怕有多達三十萬中國人遭到殺害……西方觀察家更驚訝於日本文部科學省對戰爭犯罪的低估,也因此不斷地上演外交紛爭。」

對此,英國的報導雖也對參拜靖國神社加以批判,但不是聲嘶力竭地在道義上口誅筆伐,而是語帶暗示。英國的輿論以第二次大戰戰勝國立場,雖對日本國內「歷史修正主義」抬頭有所警戒,但就和處理核電廠事故一樣,很有技巧地做到平衡報導。

《金融時報》(2014年1月1日電子版)的評論中,提及「迴避靖國神社,就安倍首相而言也許可以是表達遺憾的一種方式」來批評參拜靖國神社一事,但也指出批評日本從未對戰爭表明歉意,也有失公允。同時還提到,對於阿姆利則慘案(1919年英國部隊在印度北邊殘殺印度人民的事件),英國首相卡麥隆雖然聲稱「極為可恥」,但又「這件事發生在自己出生前,無法表達遺憾之意」來突顯與日本的對比。

對安倍政府「歷史修正主義」的攻擊

自從安倍首相在2012年12月第二次上台以來,德國媒體就把安倍看作是「民族主義者」、「歷史修正主義者」,持續在報導中強調這在政治上具有的「危險性」。從《朝日新聞》於二○一四年八月承認誤導慰安婦問題一事,就可以看出德國媒體對此事的反應。如自由派的《南德日報》(二○一四年九月十日刊)以「首相VS. 報紙日相安倍極欲拋開的燙手山芋─批判政權的朝日新聞」為題,其所做的報導摘譯如下。

「『世界上有人毫無節度與根據,就大肆追悼朝鮮的性奴隸,責任在朝日新聞。』是安倍最近在電視上說過的話。《朝日新聞》是大報裡唯一的自由派、反對派,立場是反政府的。首相要求修正,其實是想要修理《朝日新聞》。安倍稱《朝日新聞》所引用的證詞很明顯是訛誤的,企圖將所有和性奴隸有關的歷史都抹殺。很多日本人對《朝日新聞》罵聲連連,彷彿報導中的20〜30萬的朝鮮人、中國人、菲律賓人及印尼人成了奴隸,是《朝日新聞》一手捏造的。」

得國風險。(玉山社提供)
德國風險。(玉山社提供)

*作者三好範英為日本《讀賣新聞》編輯委員,曾任該報曼谷、金邊以及柏林特派員,著作有《特派員報告柬埔寨PKO:區域紛爭解決與聯合國》、《結算戰後「禁忌」的德國》、《重生的「國家」與「歷史」 後冷戰20年的歐洲》等書,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玉山社)。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