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政治引起混亂,日本該停止向德國學習:《德國風險》選摘(2)

2018-03-07 05:10

? 人氣

對俄國、中國所抱持的東方憧憬

2014年面對烏克蘭危機,所謂「理解俄國的人」、「理解普丁的人」 (理解者的德文為Versteher)這樣的說法,卻在德國境內大為流行、廣為人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場危機的風暴中,普丁所採取的對抗手段,就是併吞克里米亞,這種蠻橫的行徑,明顯視赫爾辛基宣言(1975年)等國際法的秩序為無物。但是很多德國人對普丁以歷史為憑的思維與行動有親切感,所謂的「理解者」(Versteher),就是指那些絲毫不掩飾這種親切感的政治人物或評論家。

德國代表性新聞雜誌《明鏡週刊》(DerSpiegel)寫道,德國人的骨子裡多少被「東方=俄羅斯」所吸引,「對俄羅斯抱持浪漫主義」。亦即,相對於西歐的人權、自由,還有理性主義與啟蒙主義,對於豐饒卻也隱諱的東方世界總是帶著憧憬。托瑪斯曼(Thomas Mann ,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即對西歐的理性主義有所質疑,他認為與法國(西方世界)所代表的「文明」相對,屬於東方世界的德國代表的是「文化」。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社會民主黨(SPD)達成共識,再度組成聯合政府(AP)
德國總理梅克爾。(AP)

烏克蘭危機也同時讓德國人對自身認同有了疑問:「我們真的已經是西歐的一份子了嗎?」

而德國的東方大夢也追到了歐亞大陸的另一個大國中國,在中日對歷史問題認知對立的局勢下,憧憬東方的德國很容易偏向中國立場,對日本而言毋寧是個危機。

2015年3月9日、10日梅克爾的訪日,其實也印證了這種令人不安的趨勢。梅克爾總理訪日前,日本外交當局對德國抱持保留態度,因為日本擔心梅克爾會不會在歷史問題的認知上站在中國、韓國的角度,而對日本多有批評。實際上,在歷史認識這方面,德國媒體早就將安倍政權稱為「歷史修正主義」,負面報導持續不斷。  

梅克爾在日期間的公開發言,大致而言相當克制。但德國總理辦公室在日本舉辦的演講會,承辦單位選的是朝日新聞社,該社當時正因為誤報從軍慰安婦問題而備受抨擊。演說內容也婉轉對安倍政府的歷史認識提出批判。在德國,不只是媒體,學者和外交官當中,批評日本「國家主義傾向」者所在多有,成見根深蒂固。

相對於對日本的否定態度,德國對位於大陸的國家,如俄國及中國,則表現出相當的共感與理解。這或許可以從經濟關係日趨緊密,以及冷戰瓦解後脫離美國影響來解釋,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正如《明鏡週刊》所說的,這種差異更來自於本質上對大陸國家的親近感。

我們有必要向拙於處理政治現實的德國學習嗎?

日本在提及和德國相關的話題時,往往有人質疑「德國能下決心廢核,日本為何不能」、「為什麼德國不願意對希臘伸出援手」、「德國人是否重視中國更甚於日本?」希望這本書能多少有助於對這些問題的解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