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並不新,對中國的恐懼實無根據:《資本的世界史》選摘(3)

2018-03-01 05:10

? 人氣

不只貨物與穀類貿易全球化,金融流動也早已國際化,其觸角甚至延伸到偏遠地區。例如1751年時,義大利利佛諾(Livorno)的商人就擔心遠在聖彼得堡(Sankt Petersburg)眾多公司倒閉的情況。這位商人在一封信中寫道:「不同城市大量出現的倒閉潮,嚴重損害了這裡的貿易,聖彼得堡的『里克與普雷斯寇特』(Leake & Prescott)破產的消息更再次重創貿易,估計帶來500,000盧布的損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九世紀時經濟上的全球化興盛,而其基礎主要建立在兩項科技革命:蒸汽船與電報。1851年英吉利海峽鋪設了第一條海底電纜,1866年,歐洲與美國電訊相通,歐洲與美國訊息傳輸的速度提高了約一萬倍,這種因為一項科技發明而大大提高通訊速度的現象,史無前例。從此各種訊息以實時的速度飛快傳播到世界各地,而銀行與投資人更充分利用這一點。1913年倫敦的股票經紀人只消等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能與他們在紐約的夥伴交換行情並且下單。

蒸汽船的航行與蘇伊士運河的興建同樣具有革命性意義:在十九世紀,英國與印度之間的運輸成本爆跌98%,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怪不得在1850年至1913年間,全球貿易量成長了十倍。

1907年的馬克吐溫(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07年的馬克吐溫(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不只商品在各地流通,人們也開始移動,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移民北美洲與南美洲。另一些人則憑藉雄厚的財力,能夠為了一圓好奇心,把旅行當成休閒活動。1879年時,前往瑞士的觀光客就將近100萬人,其中20萬為美國人。不久便出現了向這些外國人士介紹風土人情的出版品。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寫過一部有趣的小說,介紹他自己在德國、瑞士與義大利的旅遊經驗。在這部小說中,他向他的美國讀者說明,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羅恩格林》(Lohengrin)委實過於喧囂吵雜,「那些隆隆、砰砰、呼嘯與霹啪聲實在太吵了,這些聲響造成的劇烈無比的疼痛,將永存於我的記憶之中──緊緊伴隨著我的牙醫為我治療牙齒時的記憶。」

當時人也意識到,他們正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宣言》最後便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段簡潔的話作結。光是這句簡短的口號顯示,對這兩位社會主義者而言,德國已不再是主角了。後來他們更以「國際性的」字眼描述他們的工人運動:「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因為當時資本也是在全球運作的。而早在1848年,他們兩人便在共產主義宣言中寫道:「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世界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對於以德國為尊的想法,馬克思與恩格斯則譏諷道:「資產階級為了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但令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