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面對新回合氣候談判,台灣應重塑自己的行動理念

2021-10-29 07:10

? 人氣

其實國際綠化供應鏈之發展趨勢存在已久,並以逆向管理(reverse logistics)、循環經濟、生命週期管理為核心,如今,隨國際減碳義務日臻明確,國際碳關稅之發展亦漸普及,國際貿易似乎亦將邁入以碳定價為核心的新關稅貿易障礙談判趨勢,此種趨勢並被認為有在未來帶動以碳密集度為基礎之貿易分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簡單的說,未來的企業經營成本將必須將過往之排碳成本予以內部化,而這部分的成本甚至將於2030年高達每噸碳75至80美元,面對這些成本,國際間的大型跨國企業,已隨國際減碳壓力的提高,許多主流國際商業組織已紛紛宣示其自願減碳目標,更参與制定相關的查驗證標準;例如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參與制定的The GHG Protocol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參與制定的The Guide to PAS 2050等均屬之。

為配合這股全球企業減碳趨勢,扮演國際重要供應鏈角色之台灣亦不能置身事外,故此,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也早已参與一個近9000家主要國際企業加入之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這個計畫的参與者,將會要求成千上萬的下游廠商必須透過CDP揭露其環境資料,這包括Apple、Google、Amazon等高達590家總資產值超過美金110兆美元之投資企業,以及超過200家年採購總值超過5.5兆美元之大型買家。

由於台灣擁有一個備受國際肯認的供應鏈體系,自然必須配合整個CDP的規劃,有計畫的進行碳揭露,而台灣的高科技大廠或大量的中小企業也都會被涵蓋於其中;這也是為何台積電必須宣布其供應鏈廠商均須於2025年前達到使用20%再生能源,以綠化其供應鏈之原因。

20210608-竹科,台積電。(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由於台灣擁有一個備受國際肯認的供應鏈體系,必須有計畫的進行碳揭露,這也是台積電必須宣布其供應鏈廠商均須於2025年前達到使用20%再生能源的原因。(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企業面臨之挑戰與機會:綠化供應鏈

具體而言,企業的減碳責任可以區分為3大區塊;直接排放溫室氣體(範疇1,包括燃料燃燒、公司所有車輛、逸散性排放)、間接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範疇2,包括外購電力、熱力和蒸汽)及其他間接排放溫室氣體)、(範疇3,包括外購商品和服務、商務旅行、雇員通勤、垃圾處理、售出產品的使用、運輸和配送(上游與下游)、投資、租賃資產與特許經營等)。

對於我國而言,供應鏈業者面對的最大挑戰,主要在於範疇2及範疇3部分。依據CDP之估計,出自於企業供應鏈之平均排碳將是直接排碳(範疇1)的11.4倍,且在未來的5年內,供應鏈將面臨的環境風險與成本會高達美金1200億。對於台灣企業而言,由於我國能源結構之限制,導致電力排碳係數居高不下,再加上範疇3之項目繁雜,可知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供應鏈,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尤其隨歐盟正式頒佈其邊境碳負擔調整措施,且中、日、韓、星及美國多州相繼跟進後,若不能完善管理自己的碳排放,將會導致被課與邊境碳稅負,甚至失掉CDP會員企業的訂單,而喪失我國的貿易競爭力。就此,我國已初步決定課徵碳費以做為我國的碳定價工具,長期以往並會有排放交易制度的實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