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西門町曾經是墳場?戰後的電影街有多熱鬧?6張老照片一窺台北西區的前世今生

2021-10-28 10:04

? 人氣

日治時期,西門町成了在台日人群聚之處,處處皆可見和風;戰後,西門町更成為了電影產業的商業重鎮。(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治時期,西門町成了在台日人群聚之處,處處皆可見和風;戰後,西門町更成為了電影產業的商業重鎮。(資料照,顏麟宇攝)

繁華,是對西門町的第一印象。讓時間倒轉,回到日本人尚未進入台北以前,這裡是片荒墳,日治以後,西門町成了在台日人群聚之處,處處皆可見和風;這裡,見證著日治時期台灣銀座的車水馬龍,戰後電影業風光的一幕,也在此,幕升幕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到台北市,不知台灣的繁華;不到西門町,不知台北的熱鬧。」這句話,是禁得住考驗的。

西門町的商店街,是台北市消費市場的指標。西門町的電影街,是台北市娛樂市場的樞紐。西門町的舞榭樓台、西門町的委託商行、西門町的路攤餐廳……;還有肩摩轂擊的人潮、浩浩蕩蕩的車隊……誰能不說它是台北市華麗、奢靡、風尚的代表,名聞遐邇的西門町,如今雖有日薄西山之態,但是台北市鐵路地下化完成,淡水河澄清之日時,西門町的東山再起,必然可以預期,那時候,相信它將又以一個嶄新的風貌,領導著台北市向更現代化邁進。

西門町的「町」,本字是念ㄊㄧㄥˇ,但因受台語的影響,約定俗成讀ㄉㄧㄥ了;西門町是日治時代「行政區域」的命名,日本人將地區分為:市、町、村、字,工商區多稱町,農業區多稱村,台灣人顯然不知如何用台語去讀「町」這個字,於是「秀才識字認半邊」,想不到大陸人士來台後,也「入鄉隨俗」,跟著有邊讀邊,竟然讀成「 ㄒㄧ ㄇㄣˊ ㄉㄧㄥ」了。

繁華商場,原是墓地

西門町之名源於西門,西門稱為寶成門,是重脊歇山重簷式的城門;當初,日本人為了興工修築縱貫鐵路新線及擴充道路,決定拆除台北城垣和城門時,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中山樵得知消息,加以反對,並呼籲應保存城門,列為古蹟,可惜當他的請願被當局採納時,西門早就蕩然無存了。台北城的五座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北門,西門成為唯一一座被日本人所拆除的城門;所以西門町有西門之「名」,而無西門之「實」。

1880年代以前,現在所謂的西門鬧區,卻是一個「夜都市」——荒塚纍纍的公墓;公墓附近有一條大水溝,和一片沙質的番薯田。白天,偶有牧童來此地放牧,入晚後,人跡罕至,只有潺潺的流水聲和刮刮的寒鴉啼,其淒涼、陰森的景色可知。

台北城築成後,城內因係行政重鎮,發展很快,而有1880年(光緒六年)開闢的「西門街」及稍後拓成的「石坊街」。1885年,劉銘傳創新市公司,招商建築市街,乃再闢建「新起街」,意謂新建的道路,由西門通往艋舺祖師廟,「西門地區」從此不再是「畏途」。

日本治台後,日本人將「城內」當成全台的軍政中心,大量的日本移民也漸漸盤據在城內,和原台灣人居住的地區─艋舺(萬華)、大稻埕,成了強烈的對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