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淨零排放問題難以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中解決

2021-10-28 05:40

? 人氣

德國年輕世代發起「周五拚未來」(Fridays for Future)運動,要求政府積極對抗氣候變遷。而人類社會的活動模式、制度若沒有結構性的改變,恐難有效減緩氣候變遷問題。(資料照,美聯社)

德國年輕世代發起「周五拚未來」(Fridays for Future)運動,要求政府積極對抗氣候變遷。而人類社會的活動模式、制度若沒有結構性的改變,恐難有效減緩氣候變遷問題。(資料照,美聯社)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今年11月將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這次會議的目標在於促使各國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溫升(超過攝氏1.5度)對地球環境及生態造成不可回復之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氣候峰會召開前夕,適逢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漲、中國電荒、疫情趨緩導致全球經濟復甦及電力需求之快速增長,這3件事交互影響之結果,使得全球能源供應更為吃緊,進一步帶動全球燃料供應吃緊及價格上揚。

為配合減碳,各國無不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電力結構亦處於大規模轉換階段,在再生能源間歇發電特性、化石燃料投資下降、極端氣候等因素之交互影響下,電力系統異常脆弱,若再遇上需求增長及燃料供應吃緊,就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是企業之憂慮所在。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雖尚未召開,但從各國近期因應能源短缺之應對上,已可看出許多的端倪,本文爰針對此次峰會能否針對加速減排達成共識表達看法。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拚未來」,全球成千上萬年輕人走上街頭,要求應對本世紀最大問題:氣候危機(AP)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拚未來」,全球成千上萬年輕人走上街頭,要求應對氣候危機。(資料照,美聯社)

本文認為,淨零排放能否達成,有幾個層次的問題:

其一,各國政府及企業,如果繼續用加法而不是減法來看待社會及經濟活動,與氣候變遷之間的種種問題,11月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氣候峰會(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毋寧是不樂觀的,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這個結果不讓人意外,不過是反映了人性(與人類後天的教化有關,不可歸結於人性貪婪)及現行政治經濟體制的缺失,而後者恰好為前者所用。

各國政府及企業對氣候變遷議題之應對,陳義雖高,但從某些面向來看,還是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之考量,這個道德風險才是人類社會面對氣候變遷最大的危機所在︒

氣候峰會COP 25沒有進一步共識,中國可能會觀望美國走向,再設定自己的降低碳排量目標(AP)
日前的氣候峰會COP 25沒有進一步共識,中國可能會觀望美國走向,再設定自己的降低碳排量目標(資料照,美聯社)

其二,觀念及制度是人類社會的基石,觀念的改變與制度的調整,也是我們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

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際能源署(IEA)及眾多國際科研機構,針對淨零排放所做各項模擬情境及減碳路徑來看,似有在2050年將地球溫升控制在攝氏1.5至2度間之可能,但這個希望之門正在悄悄地關閉中,稍縱即逝︒

從歷史的規律來看,達成溫升控制目標所需的轉折點,如2030年之後,無碳及低碳技術商業化後之加速減碳,必然發生在氣候變遷對地球環境及生態,造成然不可逆之影響後︒這個見解的提出,不需要仰賴專業,只需要基本常識。人類社會糾結的利益結構與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體系,無法讓(能源、工業及住商部門)碳排這個巨輪,在越過攝氏1.5度溫升前及時停下來。

或許有些人會樂觀地認為,氣候變遷之加遽,將促使國家間合作成為可能、各國政策法規之趨嚴、技術研發之加速︒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氣候變遷正使得人類社會建立之各種制度與價值體系快速崩解中。未來30年,我們面對的自然環境,與過去將會有很大的不同,乾旱、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遷,將連帶使得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經濟衰退、地緣政治鬥爭及國家間資源爭奪更加頻繁地發生。

問題的答案,或許不待11月氣候峰會落幕,從各國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導致能源供應短缺之應對上,已可看出若干之端倪︒

其三,有許多國家將氣候變遷定位為國安議題,從更大的範圍來看,氣候變遷也是攸關人類及其他物種生存環境是否遭受不可恢復性破壞的議題,不會是單一政府︑單一產業︑單一電力系統(資源組合)可以應對的,將減碳目標簡單地用再生能源、電力化、無碳(低碳)能源來應對,而不願意深刻地檢討各國人口政策、經濟成長政策、地緣政治、軍事競賽等,可能是過於簡單,異想天開的作法︒

中國大停電。中國遼寧省,瀋陽一處餐廳因為停電,只能用電池供電的照明設備克難備餐。(美聯社)
中國近期停電狀況頻傳。中國遼寧省,瀋陽一處餐廳先前因為停電,只能用電池供電的照明設備克難備餐。(資料照,美聯社)

在氣候變遷(地球溫升)引發的異常氣候下,以電力系統為例,不論是哪一種資源選項,都同樣面臨巨大的氣候風險(如共模事件common mode events),包括風力︑光電︑水力︑核能︑化石燃料,更遑論二次能源(如氫氨甲醇等)了︒

相關案例,如美國德州冰風暴對能源系統(電力及天然氣)之影響︑加州野火對民眾生命財產之威脅︑中國及德國暴雨引發之洪水及土石流等,歷歷在目,絕非人力所能應對︒減緩與調適,在大自然的力量下,都有其極限,也都不可恃︒

最後,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真的無力回天嗎?那倒也未必,人類無法完成的事情,對大自然來說,或許是輕而易舉的事︒

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面對淨零排放,人類社會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在還有能力承擔時,猶豫踟躕,等到無法挽回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