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恐建交「講了70多年了」 回顧台灣與梵蒂岡艱辛的外交史

2018-02-20 13:00

? 人氣

義大利媒體再度報導,指稱中梵極可能在三月就「主教任命」達成共識,台灣政府表示「此事不涉及政治」。(BBC中文網)

義大利媒體再度報導,指稱中梵極可能在三月就「主教任命」達成共識,台灣政府表示「此事不涉及政治」。(BBC中文網)

剛進入農曆新年不久,台灣位於歐洲唯一的邦交國梵蒂岡,就再度傳出3月將與中國簽署有關「主教任命」協議文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中央社引用義大利媒體《米蘭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指出,中梵兩國已就簽署主教協議一事達成共識。報導甚至說,梵蒂岡有意未來將中華民國(台灣)大使館遷往義大利中部的馬耳他騎士團,或新成立台灣「文化對口機構」。一切可望在3月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後定案。

消息傳回台灣,台灣外交部19日晚間發表聲明重申,梵蒂岡與中國的議題僅止於「教務」而非「政治」層面。外交部並說,梵蒂岡始終是台灣在人道慈善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每隔一段時間,中梵建交就宛如「狼來了」般讓台灣外交微現波瀾。現任天主教台灣主教團主席、台北區總主教洪山川,日前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認為,梵中雙方雖就「主教任命」達成共識,但尚不構成所謂「外交締結條件」。

天主教台灣主教團主席洪山川認為,梵蒂岡的外交是種「價值觀」的邦交,要有正義、和平與人權。(BBC中文網)
天主教台灣主教團主席洪山川認為,梵蒂岡的外交是種「價值觀」的邦交,要有正義、和平與人權。(BBC中文網)

「從以前開始,梵蒂岡的外交就不是金錢價值構成,而是種『包裹式』理念」。洪山川解釋,這個「包裹」是內涵正義、和平與人權價值,而這些「大陸都沒有」。他無奈說,「中梵恐建交」這話題不是講一兩年,而是講70多年了。

梵蒂岡與共產國家的建交,常因為價值觀不同有所衝突。洪山川就舉例越南,雖然梵方與越南達成主教任命的共識,但是兩邊終究沒有締結邦交。

「教宗如果未來可以訪問中國大陸,在幾十萬人前演講,他一定會闡述民主、自由與民權價值。但這些大陸會允許嗎?」對於中梵真正建交,洪山川評估目前尚無客觀條件。

位於台北市區內的教廷大使館。從1971年起,梵方改為代辦來台辦理事務(BBC中文網)
位於台北市區內的教廷大使館。從1971年起,梵方改為代辦來台辦理事務(BBC中文網)

中華民國(台灣)與梵蒂岡兩國建交70餘年,最早可追溯至1942年中華民國還在大陸時期。1945年後,共產黨與國民黨陷入內戰。屢屢出現共產黨迫害天主教會事件,不少中國神父轉向尋求國際支持。1949年共產黨成立新中國,大批天主教人士撤離大陸。

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聰銘表示,中華民國與梵蒂岡的邦交曾面臨多個艱困期,1949年中共建政即首當其衝:「當年駐華總主教黎培理(Cardinal Antonio Riberi),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後,依舊待在南京。一度希望能與毛澤東政府對話」。

國民政府也擔憂黎培理會想與共產黨合作,不斷寫信要求他來台。然而就在隨後韓戰爆發,共產黨大打抗美援朝旗幟,駐華神父們紛紛遭到迫害。最終,黎培理於1951年撤來到台灣。

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台灣早在17世紀西班牙統治時期即有天主教傳入,1859年起正式在台開始傳教。但是1949年,因共產黨迫害而隨國民黨來台的中國與外國籍神父,卻也提供二戰後天主教在台傳播相當大的力量。

洪山川依舊清楚記得小時候,在街上常常可見許多外籍神父在街上傳教。後來才知道,他們都是中國「淪陷」時,隨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的神職人員。

縱使跟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但洪山川說,天主教神職人員本來就是到處都可為家。換了場所後,依舊相當恪守本分傳教義。洪山川正是在1962年就讀高雄海事工專時,跟著同學潛移默化下,聽了一年彌撒後正式受洗。

2008年,洪山川前往梵蒂岡與時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會面。(BBC中文網)
2008年,洪山川前往梵蒂岡與時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會面。(BBC中文網)

1959年時,蔣介石單方面將中華民國駐教廷的公使館升成大使館。陳聰銘說:「當時梵蒂岡已經顧慮到中共政權,並沒有即刻跟進。後來的梵蒂岡駐台灣大使高理耀,與蔣家關係良好,梵方1966年12月正式將公使升格大使館」。

1971年,中華民國正式退出聯合國,從此梵蒂岡大使館館務由代辦處理。陳聰銘分析,中華民國與梵蒂岡兩邊邦交真正對等的時期,大致上就分1946-1949年、1952至1959年公使館期,與1966年至1971年雙方互派大使時期。

「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梵蒂岡就召回大使,由一個館務人員代辦。直到1974年起,才真正派了一個代辦來台」。陳聰銘認為,雖然兩國有幾段不對等時期,但梵蒂岡對台灣教會依舊相當照顧,雙方至今互動依舊很好。

1975年蔣介石過世,台梵一度因為梵方未派特使參與國葬問題引發台灣主教抗議。(BBC中文網)
1975年蔣介石過世,台梵一度因為梵方未派特使參與國葬問題引發台灣主教抗議。(BBC中文網)

然而,台梵兩邊70年代中期一度再有緊張。當1975年蔣介石過世,面對「民族偉人」逝世,教廷當初卻只有派代辦致意,一度引發台籍主教抗議。

陳聰銘說:「蔣介石一生對天主教都很寬容,當梵蒂岡未派人參加國葬時,很多主教確實不滿梵蒂岡的處理方式」。多位主教聯署抗議下,最後梵蒂岡派了一位特使前來台灣解釋,台灣主教們的不滿才得以撫平。

之後的40多年,台梵雙方並無太大波瀾,然而天主教近年在台的影響力,確實較過往略低:「台灣教徒人數從30萬衰退到22萬左右。加上台灣天主教的人才變少,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愈不好,國力與地位,這對梵蒂岡外交比重都有影響」。

言下之意,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讓梵蒂岡在比重上有所拿捏。「就好像是蹺蹺板,一邊高一邊就會低。大陸教會發展比較搶眼,教徒漸多,神職人員較年輕,優秀人才輩出,自然就拿走目光」。陳聰銘評估,梵蒂岡現階段先派「宗座代表」是有其可能,但一切都是很難說。

洪山川認為,梵蒂岡不是跟中國談貿易,價值觀是不會妥協的。台灣的天主教未來,只要持續專注在奉獻、助人、偏鄉服務與醫療即可,「傳教士是看別人利益,必要時命都可以不要,是不分族群幫忙的,這是我們的工作」,洪山川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