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那美好與不美好的仗,他都已經打過——令人遺憾的「軍人政治家」鮑爾

2021-10-26 06:10

? 人氣

美國軍人政治家鮑爾(Colin Powell)(AP)

美國軍人政治家鮑爾(Colin Powell)(AP)

「許多我這個世代的越戰年代軍官有志一同,誓言當輪到我們發號施令時,我們絕不會坐視默許(領導人)基於牽強薄弱、人民難以理解的理由,發動一場無法全力投入的戰爭。」

——鮑爾(Colin Powell)

他原本很有機會成為繼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與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之後,美國不世出的軍人政治家(soldier-statesman)。但是一場演講,一場災難性的不義之戰,讓他的功業與形象蒙上污點;儘管當時他早已釋出兵柄,那場戰爭根本不是由他指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前國務卿、退役陸軍四星上將鮑爾(Colin Powell)在10月18日以84歲高齡病逝,美國舉國震悼、推崇備至之餘,也不得不再次面對那場讓鮑爾後來不斷被問起、不斷解釋的伊拉克戰爭。

20世紀的「伊拉克戰爭」其實有兩場(姑不論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戰爭),對鮑爾而言意義截然不同。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也就是1991年的波灣戰爭,鮑爾以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CJCS)之尊立下輝煌戰功,為美國政界、軍界掃除越戰陰霾,各方甚至開始討論應否讓他晉升為五星上將——上一位獲此殊榮的名將是1950年的布萊德雷(Omar Bradley)。

鮑爾主義:窮盡非軍事手段之後的果決用兵

不僅如此,鮑爾從越戰經驗(年輕時兩度派駐越南)萃煉出來的軍事信念,也在第一次伊拉克戰爭中做了實兵演練,後來被稱為「鮑爾主義」(Powell Doctrine)——美國對外用兵必須滿足幾個先決條件:攸關重大國家利益;有明確可達成的目標;分析風險與成本;窮盡非軍事(外交)手段;備妥退場策略;國內民意力挺;國際社會支持;果決使用壓倒性的軍力。簡而言之:目標洞若觀火,民意風行草偃,軍力泰山壓頂。

然而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卻成為「違背鮑爾主義」的負面案例,讓美國與伊拉克付出重大代價。鮑爾坐鎮美國軍方時期,念茲在茲的是如何避免讓美國再一次陷入越戰式的泥淖,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卻正是這樣的泥淖。

波灣戰爭時期的鮑爾(Colin Powell)與國防部長錢尼(Dick Cheney)(AP)
波灣戰爭時期的鮑爾(Colin Powell)與國防部長錢尼(Dick Cheney)(AP)

小布希(George W. Bush)2001年僥倖(佛州計票爭議)當選總統,國安外交團隊被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勢力把持,但還需要一位聲望、資歷、形象的人物坐鎮,退役多年的鮑爾是不二人選,而他也欣然應命出任國務卿。

從美國最高階將領轉型為美國首席外交官,鮑爾如魚得水。35年的軍旅生涯並沒有讓他窮兵黜武,他認為就美國的國家安全而言,軍事與外交不是二者擇一,而是相輔相成。他的作風溫和務實,不會拘泥或熱中於意識型態,而是著重解決問題。

新保守主義鷹派環伺的孤鳥

然而這樣的特質卻讓鮑爾成了小布希政府的孤鳥。當時冷戰已經落幕,蘇聯共產主義帝國已經解體,美國以超級強權之姿睥睨這個單極(unipolar)的世界,新保守主義鷹派分子如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波灣戰爭時期的國防部長)、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錢尼的老長官)磨刀霍霍,小布希在他們的股掌之中。

美國前國務卿、四星上將鮑爾(Colin Powell,左)與小布希總統(AP)
美國前國務卿、四星上將鮑爾(Colin Powell,左)與小布希總統(AP)

結果美國反而先成為遭到攻擊的一方。2001年九一一事件爆發,堪稱「21世紀的珍珠港事變(Pearl Harbor Attack)」,鮑爾以國務卿身分率先鎖定「基地」(Al-Qaeda)組織勾結阿富汗神學士(Taliban)政府共謀犯案,並親赴阿富汗鄰國巴基斯坦,為美國的「反恐戰爭聯盟」打下基礎。

阿富汗戰爭開戰之初美軍勢如破竹(後來拖了近20年才灰頭土臉結束,又是一個越戰式的泥淖),小布希與其新保守主義黨羽很快就把矛頭轉向下一個(其實圖謀已久)目標——伊拉克,要完成老布希(George H. W. Bush)總統在波灣戰爭的未竟之業:直搗巴格達(Baghdad)。

「陶瓷店規則」:弄破了就得買下來

鮑爾反對開戰。伊拉克在波灣戰爭中元氣大傷,又長期承受嚴峻的國際制裁,對美國的國家安全與利益並不構成威脅,美國沒有足夠理由說服民意與盟邦,推翻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會讓中東地區更不穩定……

鮑爾對小布希強調所謂的「陶瓷店規則」(Pottery Barn rule):弄破了就得買下來。(You break it, you own it.)軍事干預的成敗不是看如何開局,而是看如何結束;伊拉克將會成為美國國力與形象的沉重負擔。

美國前國務卿、四星上將鮑爾(Colin Powell)(AP)
美國前國務卿、四星上將鮑爾(Colin Powell)(AP)

「軍人」本色壓過「政治家」原則「軍人政治家

但小布希集團仍執意走上險路,而且非常需要鮑爾的背書。鮑爾遂面對一生最艱難的抉擇:辭職,抑或服從。此時鮑爾已是國際聲譽如日中天的軍人政治家,但軍人本色終究壓過政治家原則,他選擇服從三軍最高統帥。

他為自己構築的理由除了「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恐怕還有「儘管我反對開戰,但如果戰爭無可避免,我還是必須站在決策第一線,確保戰爭順利進行。」但他儘管戰功彪炳,職位卻是國務卿,因此也成為這場戰爭的「推銷員」,負責說服美國社會與國際社會。

於是才有2003年2月5日的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演講。鮑爾根據錢尼及其手下提供的「情報」,言之鑿鑿指控薩達姆政權秘密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核生化武器),以畢生聲譽為美國大軍入侵伊拉克背書,讓猶疑者轉為支持,反對者暫時噤聲。

押上畢生信譽,換來畢生污點

這場演講持續75分鐘,事後,連鮑爾自己都承認是畢生「污點」(blot)。事後,多人被迫問一個痛苦的問題:2003年2月5日那天,鮑爾到底知不知道那些「情報」大有問題?知不知道自己在說謊?

許多人選擇相信鮑爾的人格,相信他只是被新保守主義陣營利用。但也有人痛批,他與小布希統治集團的關係就像「黑人家奴與白人主子」(house slave and white master),為逢迎主子而犧牲原則,造就近代史上最糟糕的一場不義之戰。

如果沒有鮑爾的背書與「推銷」,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或許會胎死腹中,美國或許會避免國勢中衰的命運,早一點結束阿富汗戰爭與全球反恐戰爭,早一點察覺與遏制中國崛起的威脅,早一點察覺與遏制俄羅斯的擴張野心。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知道伊拉克30萬生靈塗炭,至今仍是個「失敗國家」(failed state),伊拉克戰爭催生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人類社會留下巨大傷痕。

鮑爾,可惜了。

美國軍人政治家鮑爾(Colin Powell)與雷根總統(AP)
美國軍人政治家鮑爾(Colin Powell)與雷根總統(AP)

如果,「鮑爾將軍」成為「鮑爾總統」

1993年11月9日,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邀請剛從軍中退役的鮑爾,來到加州西密谷(Simi Valley)自己的總統圖書館,頒贈一座獎章給他。當時尚未被老年失智症擊倒的雷根說:「今天我邀請鮑爾來我的總統圖書館,其實是有私心的:希望有朝一日,他也會邀請我到他的總統圖書館。」

雷根語帶風趣,但當時的鮑爾雖然無官一身輕,但人望鼎盛,被共和黨人視為新共主,多項民調更顯示他頗有機會在1996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現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然而鮑爾幾經思量,加上妻子艾爾瑪(Alma)反對,最後決定放下總統之夢。

如果鮑爾當年以「艾森豪第二」自許,毅然決然投入總統選戰,並且在1996年或者2000年當選,美國與世界的歷史必然會大幅改寫。九一一事件仍將迫使美國進行全球反恐戰爭,但這場戰爭會有一位更明智、更克制、更能與盟邦群策群力的領導人;美國對後冷戰時期的變局應該更能未雨綢繆;今日共和黨也不致於淪落到讓川普(Donald Trump)這類丑角發號施令的地步。

鮑爾,可惜了。

美國基督徒有所謂的「每日祈禱文」(Forward Day by Day),鮑爾過世當天(10月18日)有一段是摘自《新約聖經》〈提摩太後書〉(Timothy):「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該跑的路程,我已經跑盡了;當守的信仰,我已經持守了。」

鮑爾將軍,一路好走。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