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外交出埃及記,從前進東非開始

2021-10-25 05:30

? 人氣

台灣的經濟體小,在財力上自然是遠遠比不上崛起後的中國。過去砸重金蓋建龐大建設的外交手法,顯然終究不是適合台灣的路線。然而,在文化、教育、科技、技術 – 亦即所謂的「軟實力」– 上面的輸出,是台灣的強項,因此在衡量外交資源時,應該更受重視才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過去幾年來,不僅因「一帶一路」而在非洲飽受批評,在國際其他地區也因基於「戰狼外交」的威脅恫嚇而惡名昭彰。以台灣的新朋友立陶宛為例:立陶宛是在蘇聯的威權統治下,第一個舉旗高喊獨立的國家;其所造成的骨牌效應使其成為中國的借鏡和研究的對象。

因深層的理念價值或長期的互惠交流而結合的友誼,把眼光放遠來看,自然是比單純因物質利益或表淺的立場認同而結合的友誼來得堅固。近來台灣與索馬利蘭、立陶宛等國的外交關係,展現了台灣在外交策略上的突破,以及放眼國際地理政治更深謀遠慮的考量。這些無疑是台灣在後邦交時代下,拋開政治包袱,轉以用更巧妙、靈活的姿態得脫重圍最好的例證。

非洲這片天然資源優渥的土地,在經過殖民時期的歷史傷痕,以及發展中的陣痛後,未來的市場潛力無可限量。馬拉威的例子也讓我們看見,即使是在無法建立正式邦交的國度,台灣仍可以透過民間企業和民間團體的努力深耕國與國之間的連結,進而為一直以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台灣打開國際空間,走出和中國截然不同的外交道路,增添台灣未來在國際舞台上掌握更多話語權的籌碼。

*作者為自由譯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