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專文:從《余英時傳》穿透一個家族的中國近現代史

2021-10-23 05:40

? 人氣

中研院士余英時。(資料照,宋小海攝)

中研院士余英時。(資料照,宋小海攝)

余英時出生的20世紀30年代開始,恰好是中國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余英時及其身後的潛山余氏家族的百年變遷,恰恰是中國近代史劇烈變動的縮影,20世紀上半葉,潛山家族的分化,折射出國共政爭中近代史的戲劇性,而余英時本身成長的歷程,經歷了自抗戰之後中國近代史中若干重要轉捩點,余英時都和這些轉捩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曾有人說透過寫一個人寫近代史,唯獨通過梁啟超的傳記才有可能,而透過一個人寫一部當代史,尤其是當代的學術史和思想史,唯獨通過余英時的傳記才有可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余英時1930年農曆元月出生於天津,乃是剖腹產所生,母親張韻清因為難產去世,張韻清是桐城人,是桐城名士張英、宰相張廷玉的後人,張女士能文擅詩,文學功底深厚,著有《穀香齋詩集》等。桐城歷代文人集《桐舊集》中便收錄了張韻清先人的若干詩歌,計九人共50首,這9人分別是:張氏、張瑩、張似誼、張令儀、張潤芬、張瑞芝、張玉芝、張愛芝、張熙春。

在桐城縣乃至潛山縣,有關桐城張氏家族的傳說一直長盛不衰,張廷玉的九世嫡孫張澤士在《家世憶述》中曾經記載了很多桐城張氏家族故事,比如在康熙年間,張英父子始建相府於桐城;張英在桐城的舊宅曾因讓地而有「六尺巷」的故事;再如張廷玉之子參加科舉考試,取得探花而拱手讓人;這些故事如今依舊在安慶一帶流傳。張澤士幼年時,曾經和余英時同在相府中住過一段時間,後來張澤士回憶:「抗日戰爭勝利後,英時表叔曾到桐城相府舅舅家小住,我有幸與他有短暫的接觸,他比我約長3、4歲,少年老成,溫文爾雅,很有學者風度。」

有趣的是,張韻清在桐城有一姪女,名為張先琦,後來嫁給了前中共中央宣傳部長丁關根。張先琦曾到官莊鎮尋找張韻清的墳墓,但是因為抗戰期間毀於戰禍,遍尋不得,其統戰意味,不言自明。90年代以來,大陸不時透過各種管道傳達北京希望余英時回國看看的願望,一度還派出一個19人的安徽代表團親訪余英時,動之以鄉情,但余就是不為所動,甚至直截了當的表示他沒有鄉愁,對方只好啞口無言的離去

80多年前,余英時在潛山度過了8年的鄉居生活,他所在的村叫做金城村,出生的屋子習慣性的被余協中叫做西山大屋。余英時來潛山的原因,乃是因為抗戰爆發,當時父親余協中因為忙於四處奔波,便將余英時送回潛山老家寄養,余英時的養母名叫張韻華,70年代末余英時回國時,還曾經在北京探望養母。

一、辛亥士紳余誼密

潛山近代史上第一筆值得書寫的人,是士紳余誼密,和余英時的父親余協中同輩,同屬「誼」字輩,是余英時的堂叔,余英時後來還應邀為余誼密的詩文集寫序。余誼密又名余詠南,別號疏園,1873年出生,原籍江西,明朝初年余氏先祖搬遷到潛山官莊林家沖,世代耕讀為業,做官為本,先大父余誨輝曾著《愛日齋詩文集》,曾大父余誨宗早逝,大父余誨放於光緒7年赴考,病逝於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