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美中之間,德國外交政策怎麼了?德媒分析「新總理面臨的全球挑戰」

2021-10-18 19:10

? 人氣

2021年德國大選,社民黨(SPD)總理候選人蕭爾茨(Olaf Scholz)(AP)

2021年德國大選,社民黨(SPD)總理候選人蕭爾茨(Olaf Scholz)(AP)

德國9月大選已落幕,但是新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在選戰期間,「外交政策」一直不是各政黨的重心,甚至視為邊緣議題也不為過。德國國力強盛,在歐盟具有絕對的領導力,梅克爾在主政期間更被視為歐盟實質領導者,但是為什麼這個歐洲領頭羊對國際事務興致缺缺?如此態度造成什麼影響?德國又該為哪些全球挑戰做好準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9月大選受民生與內政議題主導,「對外政策」、「地緣政治」等議題落在大眾視野之外。然而,這並不代表此次大選結果對外交政策不重要,相反地,由於梅克爾退休,德國政府高層必將換血,國際社會相當關注人事更動對德國外交將造成何種影響。畢竟,在全球化的今日,任何一個國家想置身於國際事務之外都幾無可能,遑論擁有國際關鍵地位的德國。

梅克爾善於處理危機,但外交政策缺乏歷史視野

德國要媒《明鏡周刊》(DER SPIEGEL)在評論〈德國新總理面臨的全球挑戰〉指出,梅克爾帶領德國乃至於歐盟以相對平穩的方式度過數個危機,從2009年的歐元危機、2015的難民危機、2016川普當選,直到今日的新冠肺炎疫情。儘管批評難免,但即便是梅克爾的反對者都得承認,梅克爾非常精於危機處理,也擅長維持艱困的外交關係。

但之前的總理分別在重要的歷史分水嶺上,以具有前瞻性的外交政策,帶領德國步入下一個歷史階段。比如戰後首屆西德總理阿登納(Konrad Adenauer)與西方親善,或1970年代社民黨籍西德總理布朗德(Willi Brandt)提出以和解為核心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在這一方面,即便是梅克爾的擁護者也認為,梅克爾政府的外交政策不如前幾屆總理那般具有戰略或歷史意義。

事實上,德國近幾年也被迫面對了許多歷史性的全球變化,或者直白地說:事情的發展出乎德國人的預料。一是,川普上台後,美國不再是德國永遠堅實的盟友;二是,西方國家期待中國的經濟開放能帶來政治開放,但是越發專制的習近平粉碎了西方的期待。因此,梅克爾的外交政策缺乏長期策略與歷史視野,在國際關係逐漸邁入多極化與越難預測的此刻,成為相當致命的弱點,也使得她的繼任者勢必得對此做出改變。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AP)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AP)

德國外交政策邏輯出了什麼問題?

德國總統辦公室外交部門的負責人伯格(Thomas Bagger),在今年夏天以〈德國,我們需要談談〉為題撰文,懇切強調外交與國際關係對今日德國的迫切與重要性,同時爬梳德國過往的對外政策。

外界普遍認為,德國外交政策的病灶在於缺乏長期、全球範圍性的戰略思考,而更常只應付區域問題,不過伯格分析,更深層的問題是「德國在外交政策上的論述經常擺盪在兩個極端間:要麼瞻前顧後,要麼在全球行善。我們要不是對糟糕的世界完全置之不理,不然就是滿懷拯救世界的偉大想法,一騎馳入世界。然而,有效的外交政策,理應是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

16年來,梅克爾帶領德國走過一次次瓶頸與危機。(AP)
16年來,梅克爾帶領德國走過一次次瓶頸與危機。(AP)

為何德國的外交政策會在兩極間擺盪?伯格認為,這出自於德國政府的兩個錯誤預測,第一個是錯信「發展路線」必然是一直線的,第二是誤將德國自身經驗視為普世經驗。兩德和平統一後,德國步入政治民主化、經濟資本化,德國天真地認為世界其他地方也終將走向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並在外交上試圖加速這一發展,因此像騎士一樣想去「拯救世界」,「幫助」其他國家早日走向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謂的「歷史的終結」。

然而過去20年顯然戳破了德國的幻想,伯格以天安門事件為例,指出德國走過的歷史道路(和平的革命、民主化)不必然是其他國家的藍圖,反而可能是他國政府極力避免跟上的後塵。伯格認為,所謂「民主線性發展」進程並不存在,只是德國與世界上部分國家共享了偏好,德國應該正視、承認這個事實,並以此為基礎來擘劃未來的道路,有限度地參與國際政治,在上述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平衡。

在美中對抗中自處,解決沒有單一答案的國際關係

對於大選期間「外交政策被冷落」,《明鏡周刊》評論感到相當憂心,指出最緊要的議題就是美中對抗的國際格局已然成形。這局面看似是「政治素人」前總統川普一手導致,但是不同黨派的新任總統拜登就任後,依然延續川普的對中政策,代表這與美國國家利益相符。

美中對抗的局面雖不如冷戰時期般互相構成軍事威脅,但兩強交鋒卻體現在更多面向上,如貿易戰、科技競爭、爭奪地緣政治的影響力等。評論指出,在所有歐洲國家中,最受美中對抗格局影響的就是德國,因為美國長久以來是德國的同盟,而中國則在近年躍升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美國前總統川普(Dnald Trump)(AP)
美國前總統川普(Dnald Trump)(AP)

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在過去半世紀尚屬穩固,但是現在因為德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國,柏林與華盛頓的共同利益不再如以往般理所當然。換言之,德國像是夾心餅乾,受到美中兩強分別施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華為——美國希望德國終止與華為的合作,而中國則以經濟要挾德國繼續採購華為產品。不過,對德國而言,美中衝突的真正的困難之處,並不是在「要選哪邊才好」,而是諸多全球性問題的紛雜交錯,如氣候、人權、限武等,使得國際關係更為複雜,因而德國面對的「美中選擇題」,並沒有單一解答。

那麼德國究竟該怎麼做?評論指出,德國必須考量自身在美中兩國的國家利益,並將兩者一同整合進歐洲的外交政策中。事實上,面對「美中選擇題」的不只德國,而是整個歐洲,且歐洲各國的偏好並不一致。比如立陶宛嚴詞抨擊中國,匈牙利則對中友好;波羅的海國家是忠實北約盟國,但法國一向對北約抱有質疑。位處歐洲中心的德國,目前正「面對一個3D棋局,這個棋局很可能演變成未來的決定性衝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