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蓋好一座廟,一週內就能「送到家」!台灣唯一廟宇工廠,蓋出南向新商機

2018-02-14 10:00

? 人氣

雖然成了公司董事長,林復凖仍堅持親手製作每一個新開發的廟。(BBC中文網)

雖然成了公司董事長,林復凖仍堅持親手製作每一個新開發的廟。(BBC中文網)

全台灣的寺廟數量比便利商店還多,甚至有工廠批量生產寺廟,不但可以在網上訂購,就算客戶遠在南海島嶼或新加坡,工廠都能「送廟到府」。工廠造廟有多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每一個村莊都有不只一間土地公廟……一年幾百間的訂單,做不快怎麼做得來?」現年80歲的林復凖一邊巡視工廠,一邊自豪地對BBC中文說,用機器量產廟宇的點子和產線設計,「全都是我自己想到的!」

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全台灣登記有案宗教建築(寺、廟、宮、堂)超過一萬五千座,平均每一萬人分配到6.5座寺廟,全台灣的寺廟數量比便利商店還多。如果算上未登記的社區小廟、家中神壇等,台灣寺廟的密度相當可觀。

台灣鄉間像這樣的小廟星羅棋布。(BBC中文網)
台灣鄉間像這樣的小廟星羅棋布。(BBC中文網)

走近林復凖的工廠,首先會經過一座由林復凖的公司建造的橋,橋上刻著工廠成立的日期。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有著華麗外牆裝飾的白色歐洲風格的別墅,這是林復凖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傳說藝品的辦公室。

辦公室的白板上滿滿的都是待辦事項,電話聲此起彼落,電話那頭的人似乎在問職員:「請問您貴姓?」職員回答:「叫我阿如就可以,因為我們這邊都姓林。」林復凖不但創業,更變成家族企業,他的子孫們台灣各地處理傳說藝品的業務。

專業化分工的員工們正在造廟。(BBC中文網)
專業化分工的員工們正在造廟。(BBC中文網)

林復凖指著環繞工廠和辦公室的雕花圍牆說:「這些都是我蓋的。」他從事營造業六十多年,十幾歲開始跟著師傅用傳統的方式四處建造廟宇,熟悉建築工法之後,他開始蓋商業化的住宅樓。二十多年前,他看凖商機,從蓋「給人住的房子」到「蓋給神明的房子」。

他創辦的「傳說藝品有限公司」是台灣唯一一座專門製造寺廟的工廠,銷售水泥制的金爐、廟宇、石獅等宗教產品,並提供運輸及現場組裝的一體化服務。

嘉義城隍廟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花費的時間和造價難以用今天的幣值估算。(BBC中文網)
嘉義城隍廟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花費的時間和造價難以用今天的幣值估算。(BBC中文網)

用機器建造廟宇是否對神明不敬?「廟是神明的一個家,重點不是廟的大小或是華麗程度,而是在於神有沒有靈顯,」嘉義城隍廟文化資產幹事李先生對BBC中文說。嘉義城隍廟始建於清朝,當時特地由福建請工匠前來建造,甚至為了造廟耗時,因而為工匠凖備長期住所。

林復凖自己也說他們只生產廟,沒有製作神明的「金身」,因為在他看來,「金身」和廟體還是有分別。神像的材質分很多種,但都要經過「開光儀式」才有法力成為「金身」,否則就只是一般的塑像。

 

送廟到海外

將寺廟運往南海太平島,需要使用貨輪。(BBC中文網)
將寺廟運往南海太平島,需要使用貨輪。(BBC中文網)

台灣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海島礁太平島上的「南沙太平島觀音堂」也出自於林復凖的工廠。寺廟由工廠被運送至碼頭,再經過一星期以上的航程才抵達太平島。觀音亭供奉觀音和媽祖,為島上的官兵、營建工人提供心靈的避風港。

量產廟宇生意在2010年左右穩定發展,近年來更是拓展到海外,服務在當地不容易找工匠蓋廟而又有需求的客戶。海外訂單最多的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有中國大陸的台商買廟放在廠區祈求平安。林復凖表示,一趟海外運費可能就高過廟宇本身。

泰國台商訂購,凖備運往泰國的寺廟。(BBC中文網)
泰國台商訂購,凖備運往泰國的寺廟。(BBC中文網)

林復凖的孫輩接手行銷業務後,積極透過社交媒體、通訊軟件開發新客源。從以往將商品陳列在路邊的展示場,到客人間口耳相傳,再到網路上直接私訊小編說「我要買廟」,林復凖的寺廟生意蒸蒸日上,廟宇的尺寸和種類也隨著客戶的需求越發明越多,「現在已經開發快一百種產品,我今年八十歲,要做的工作排到兩年後了,」林復凖說。

「民間信仰」融合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也崇拜祖先、巫術、自然界的事物等等,是台灣的主要信仰,信眾約佔台灣人口的45% 。其中保佑家園的土地公(也稱福德正神)是最被崇拜的民間信仰神祇。

台灣的各鄉鎮除了主要的廟宇之外,還常有小型的「五營廟」設立在村莊的東、西、南、北、中,五營將軍負責守護村莊的安全。

台灣廟宇的密度比便利商店還高。(BBC中文網)
台灣廟宇的密度比便利商店還高。(BBC中文網)

 

機器造廟快速又便宜?

「每一件東西,不管大小件,我都要自己做過一遍,」林復凖少年時期就跟著師傅以傳統方式四處蓋廟,他憑著六十幾年造廟的經驗,每一個新尺寸廟宇上面的龍鳳、每一個福祿壽,都由他親手打造。

以傳統方式蓋廟,運送材料到現場、打地基、手工黏貼龍鳳鱗片,一刀刀雕刻浮雕……一座小廟就需要三個月以上的工時,工藝手法精湛的大廟,需要的人力與時間更是難以估算。

雖然成了公司董事長,林復凖仍堅持親手製作每一個新開發的廟。

雖然成了公司董事長,林復凖仍堅持親手製作每一個新開發的廟。(BBC中文網)
雖然成了公司董事長,林復凖仍堅持親手製作每一個新開發的廟。(BBC中文網)

林復凖的工廠講求效率:「人想拜拜就會想要有廟,請人蓋要蓋很久,來找我們的話只需要兩天。」而客人如果透過網路下單,最快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在指定的地點收到組裝好的廟。
 

給神明換新家

詹太太向林復凖的工廠訂購了一座1.38坪(約4.57平方公尺)的福德祠(土地公廟),廟體在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工廠裝車,一路行駛300多公里,翌日清晨抵達位於桃園縣山區的詹家。這間土地公廟造價21萬新台幣(約4.53萬人民幣),運費兩萬新台幣(約4300人民幣)。

「土地公活在我們心中,不會因為廟的大小或製作方式而改變我們對祂的信仰,」詹太太堅定地說。

詹太太訂購的土地公廟運送到定點之後,要使用吊車安座。(BBC中文網)
詹太太訂購的土地公廟運送到定點之後,要使用吊車安座。(BBC中文網)

詹太太對BBC中文表示,土地公保佑當地30多年,原有的土地公廟已經破舊不堪,「何不給土地公換個新家呢?」村民經由民間信仰中與神溝通的儀式「擲筊」取得土地公的同意後,詹太太考量到台灣北部不容易找到師傅建造廟宇,因此找上林復凖的工廠。瀏覽廟宇型錄後,詹太太決定選擇和原廟比較相近的「簡樸風格」。

工人正在安裝廟宇上的配件。(BBC中文網)
工人正在安裝廟宇上的配件。(BBC中文網)

工廠的廟都可以客製化,「這邊多一個龍、那邊多一個鳳都可以,」林復凖說。但林復凖的孫女補充,「自古以來廟宇都差不多,如果你改變了它的顏色或作法,就不像廟了……我們能縮短工時,但我們不想要改變廟原本的型態 。」

「你自己有在拜拜嗎?」記者問林復凖。「有一整層都是神壇,」林復凖指著他的歐風別墅說。林復凖認為自己80歲還能活力充沛地工作是神明的保佑。「過去我們的老祖先都有在拜神明,人如果有一個精神寄托,做什麼事情都會比較單純。」

林復凖站在展示場。傳說藝品最初的行銷方式是將廟和金爐陳列在路邊。(BBC中文網)
林復凖站在展示場。傳說藝品最初的行銷方式是將廟和金爐陳列在路邊。(BBC中文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