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騰芳觀點:都是為了選舉─林智堅一句話捲起千堆雪

2021-10-16 06:40

? 人氣

新竹市長林智堅(中)拋出竹竹合併話題。(取自林智堅臉書)

新竹市長林智堅(中)拋出竹竹合併話題。(取自林智堅臉書)

果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治40年的新竹縣市因為林智堅一句話,在地方大新竹捲起千堆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竹市長林智堅突然接受「友善媒體」專訪,平地一聲雷拋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成為第7都的議題,林智堅的2任8年任期即將在明年結束,他這一席話立刻引起敏感的臆測,從市區到鄉間從建商到政界,「大新竹.第七都」儼然成為疫情之外最熱門的話題。

縣市分治乃因為選舉恩怨

新竹縣市的分合話題並非始自今日,而其中不論要分要合,都跟選舉有關。

回首大新竹的分分合合,基本上是一頁分合滄桑史。從光緒元(1875)年新竹設開始設縣到民國71(1982)年縣市分治,107年間總共經過至少十次以上的分合過程 (註1)。

因為歷史上有多次分合的經驗,所以縣市分治問題一直是歷次選舉的熱門政見,有些固然是基於行政區域有效治理的理性分析,有些純屬個人的「往日情懷」。

但是自1970年代開始,新竹縣市分治的呼聲忽然甚囂塵上,主要是出於閩客因素牽扯出來的政治問題。「大新竹」基本上是閩客混雜的地區,縣的人口多過市又以客家人為大宗,在歷次縣長選舉中,新竹市的閩南籍人士永遠選不過新竹縣,原先還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客籍人士出任縣長,縣議會議長則由閩南人擔任,如此行之多年,閩客兩大族族群也都融洽往來相安無事。

1972年的選舉卻改變了以往的政治生態,這年選舉,毫無懸念的縣長由客家籍的林保仁當選,議長竟然也退出客家籍的邱泉華(前縣長邱鏡淳的父親),客籍人士包辦了首長,是可忍孰不可忍,自此以後,新竹市人對於分家的期望更為殷切。

在新竹市一位強勢省議員主導下,省政府終於點頭同意,1982年新竹市美夢成真,新竹縣市自此分治,南部的嘉義也在同年縣市分家。

大新竹地區民眾對縣市分治感受不強烈

當年新竹縣市分治,固然是「順應輿情」不得不爾的選擇,但是從堅持「國土規劃」的精神而有不同看法的人士也不乏其人。這一派的人士認為一個理想的縣市轄區除了必不可少的工商和政治中心以外,還應該包括居住和休閒的生活地帶,新竹市屬於前者,是傳統的政經中心,而新竹縣廣大的鄉村地帶則扮演提供生活機能的角色。「大新竹合」是完美的結合,若是一分為二,縣市都不能兼顧二者,形成雙輸的局面,十分可惜。

然而形勢比人強,最終新竹縣市還是走上分家一途。新竹市歡喜慶祝升格(嚴格說來是恢復省轄市的位階),卻迎來首屆省轄新竹市長施性忠府會失合的狂飆歲月。老大哥新竹縣則跨過頭前溪對岸「百事待舉」的農地上闢道路蓋官舍。

儘管縣市已經分家40年,但是要不是林智堅拋出合併升格的話題,大新竹地區民眾其實並沒有那麼深刻感覺縣市分治的事實。尤其40年來主要媒體的地方新聞版面依然是「新竹縣市合版」,地方民眾也始終認為「新竹縣市一家」。甚至連最敏感的閩客問題,在新竹從來都不是個問題。

縣長楊文科強調,經國大橋交改工程希望能聽取地方民意,讓計畫更加完整。(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縣長楊文科邀竹市、苗栗首長談合併。(新竹縣政府提供)

這屆縣市長任期到明年為止,已經兩任8年的林智堅在此時此刻拋出大新竹合併升格的議題,難免被輕易的解讀為是為了延續政治生命,他先是否認此說,在說詞幾經更易之後,他終於鬆口:「如果地方接受『我願意留下來』。」

新竹縣長楊文科接在林智堅之後大動作邀請新竹市長、苗栗縣長舉辦大新竹合併升格座談會,似在呼應升格之議,不料原先的提議人林智堅卻缺席了。這一陣子,他卻頻頻過溪下鄉,在新竹縣轄區走動,幕僚還透露林智堅可能有客家血源一事,意圖更加明顯。而親綠的媒體和民代也釋出支持合併升格民調以及「新竹先行」的論調。

新竹縣正在迎頭趕上新竹市

40年前要求新竹縣市分家是為了選舉,40年後主張縣市合併顯然也是為了選舉。

林智堅固然可以有他的盤算,最終畢竟還是要透過選票決定輸贏,撇開「量身打造」的譏評,不妨從更高的角度依事實面看待新竹縣市再合併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併,並且分析其中利弊得失。

新竹市政府(呂紹煒攝)
新竹市政府。(呂紹煒攝)

40年前新竹縣市分治,「國土規劃派」人士不認為新竹縣市有分家的條件,他們認為新竹縣、市各有不同的功能角色,「分則兩害,合則兩利」。

那麼今天是否仍適用「合則兩利」的原則呢?地方政情觀察人士認為,經過40年來「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之後,新竹縣市的政經情勢已經翻轉,當年縣市分家,新竹縣方面的窘境即使不到「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地步,然而一切從無到有的艱辛,主事者肯定難以忘懷。

40年的「兩岸競逐」,頭前溪北岸的竹北市已經真正成為新竹縣的首善之區,原有的農地,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蓋起來,房地產是 百業的火車頭,竹北市的房市交易熱絡情況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站在台一線頭前溪大橋往東望過去,左岸是竹北市南岸是新竹市,左邊的大樓比右邊還多還高,入夜之後的對比尤其強烈,左邊燈火輝煌,右岸明顯昏暗許多。

幾年前花旗銀行新竹分行率先從新竹市遷到竹北市,遠東百貨公司在兩年前開始插足竹北,嶄新的購物中心裡面有劇場以及各種遊藝設施。商人的鼻子特別敏銳,行政機關的主事者也不是省油的燈,新竹地方法院、地檢署同時從新竹市中下路搬到竹北市頭前溪岸邊的興隆路。竹北市還擁有新竹地區唯一的設備標準大容量的巨蛋室內體育館。

今日香山,明日竹北?

觀察近十年人口成長率,新竹、竹北二市的對比出現令人驚訝的落差。新竹市是21.2%,竹北市是41.1%。為因應竹北人口快速成長,新竹縣政府每年都找財源新建國中小學,縣府教育處也為學區調整而焦頭爛額。

可以說,竹北市已經承擔起40年前新竹市扮演的角色,更何況高鐵新竹站設在竹北六家而不是在新竹市。

於是有人主張新竹縣已經不必走回頭路再跟新竹市合併了,只要改善財政收支辦法,升不升格,七都、八都都並不是重點。

至於大新竹合併升格必須面對人口數不足的問題,支持升格的人士主張可以透過修法「削足適履」,這個作法是否可行,行政、立法兩院可能要花一點時間研究。

綠營民調顯示有超過6成民眾贊成合併升格,這個民調曾被批評失之粗糙,因為題目設計簡單,光問贊成升格與否,就像問是否贊成還稅於民一樣,這樣的民調結果不問可知。

另有民代建議新竹市先跟竹北市合併,行政區域改變,理所當然替林智堅參選問題解套。這個創意實在大膽,這等同於挖掉新竹縣的心臟的創意,是否該先問問新竹縣的感受如何。

1982年,原屬新竹縣的香山鄉高高興興併入新竹市升格,變成省轄新竹市香山區,升格40年來卻少受青睞,建設不如新竹市的「蛋黃區」,當地民眾多有抱怨,認為他們是二等市民。因此有人以此殷鑑警告竹北人:「今日香山,明日竹北」。

苗栗被潑了盆冷水

在這一波合併升格的熱潮中,苗栗縣卻顯得一頭熱,因為光是竹竹合併,仍無法解決直轄市最低人口的問題,「竹竹苗合併」不必修法是最簡便的作法,卻因為沉重的財政問題致使苗栗被嫌棄了。新竹縣長楊文科有情有意,邀請苗栗縣長徐耀昌參加座談會。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中央對大新竹合併升格迄未正式表態,苗栗卻被鄰居澆了盆冷水,真是情何以堪?

40年前吵吵嚷嚷好幾年新竹市如願升格,今天是否「分久必合」茲事體大,千萬不能因一黨一人一市而便宜行事,必須著眼於國土長遠而全面的規畫,而且必須重視各縣市的均衡發展。

林智堅拋出話題,楊文科表態支持,然而二者的出發點還是有所不同,林智堅定可能另有盤算,楊文科的考量主要是希望重新調整現行不合理的財政收支劃分辦法。這也是解決六都以外縣市多年的沉疴問題,這應該比大新竹是否合併升格還迫切還實際吧。

新竹縣市分合簡史:

1875(光緒元)年新竹開始設縣;清政府裁撤淡水廳,改設淡水、新竹兩縣。行政中心設於今之新竹市。

1895(民前17)年日本據台,改新竹縣為支廳隸臺北縣,翌年復改設新竹縣。

1909(明治42)年廢苗栗廳,大安溪以北併入新竹廳,以南併入臺中廳;此時新竹廳轄區擴大為今新竹縣市及苗栗縣,行政區中心設於新竹區。

1920(大正9)年 廢廳置州,合併現今桃園、新竹縣市、苗栗縣為新竹州,州治設於新竹郡新竹街(後升格為新竹市)。

1945(民國34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新竹州改為新竹縣,轄區不變。同年10月30日劃出新竹市為省轄市,原設於新竹市的縣政府遷出新竹市改設於桃園區桃園鎮。

1950(民國39)年臺灣省調整行政區劃,新竹縣縣政府改稱桃園縣,並劃出新竹、苗栗二縣,新竹市「降為」新竹縣下轄的縣轄市,縣治設於新竹市。

1982 (民國71)年7月,新竹縣下轄的新竹市和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香山鄉再次成為新竹市香山區。市府設於以往新竹市政府辦公處的新竹州廳,新竹縣政府遷至竹北鄉。

1988(民國77)年竹北市改制為縣轄竹北市。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