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貶「燈塔」為「鞭子」,「一中政策」的矛盾與短見

2021-10-16 07:00

? 人氣

2019年10月24日,彭斯於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再次發表關於「中國議題」的演講,不但重申上述一年前的話語,更說道,台灣是「中華文化和民主的燈塔」(beaco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democracy)。彭斯的看法,和一個曾在中國人社會流傳一時的信念完全一致:「台灣是中國進步的燈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謂「懲罰鞭子」?惱怒於中共的種種惡行,卻常常對之無奈,於是碰到機會就用台灣的議題來報復刺激一下中共,多少出一口氣,台灣,便成了懲罰抽打中共的「鞭子」。

但誰都知道,鞭笞中共,哪怕他痛得跳起來,也不過是一陣「皮肉痛」而已,基本上無助「解決中共」。即便如前述的立陶宛案例「台灣辦事處」,鬧得全世界轟轟嚷嚷,其實質意義也就止於「一中一台」的象徵,對台灣的「益」和對中共的「損」都相當有限。

這就是國際的現實,也是「一中政策」的短見:彭斯對台灣的看法是國際間少有的連接海峽兩岸,將台灣視為「中國進步之燈塔」的聲音,卻可惜只限於一個抽象概念,連稍許深入的理論闡述都沒有,更何談將「中國進步的燈塔台灣」這一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方針政策。

僅僅糾纏於「一中」是什麼,糾纏於「中國vs.台灣」,這是純粹的「身分導向」思維、是一種「身分政治」,按「價值>身分」的原理,缺了「價值」,態度再嚴肅,實質也無聊。只有連上民主法制的「價值」,爭執才會有意義──這一點尤其值得國民黨/藍營反思。

一直強調美中之間是「價值觀之爭」的美國,為什麼不將體現「民主價值」並向大陸傳播民主的「台灣燈塔」理念導入「一中政策」?

外交實務層面的「惠獨」而非「傾統」;將台灣的「燈塔」典範操作成「鞭子」效應,表面看來,前者是為「提升」台灣的「地位」,但實質上,這些都被後者的「缩貶台灣價值」所抵消,更不提不斷挑逗「台獨慾望」卻又完全無意為之而戰。這實在是西方民主陣營的集體盲點與短見。

危機/轉機的新趨勢

以上批評的,是圍繞著西方政府「一中政策」發生的事。相較於官方在這個政治角落的顢頇,民間似乎另有敏銳趨勢。據報,哈佛大學2022年起將其在北京的「哈佛北京書院」遷往台北,改名「哈佛台北書院」。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世界頂尖大學把他們在「中國」的一座「文化橋頭堡」遷往台灣,這是「文化供應鏈」(「產品」是中文與中華/中國文化等)也要出逃嗎?哈佛「學中文,去台灣」,這不正隱喻「台灣是中國進步的燈塔」?

一心要「去中國化」的台獨人,不知是該高興,還是憂慮?抑或,是「憂喜參半」?

有問題就需要解決,僅僅停留在指出問題是不夠的,要有解決方案。事實上,危機就是轉機,匯集「天時地利人和」的「解決中共」之前所未有好時機已經到來,台灣在其中起關鍵作用,但拜登團隊顯然並未看到這一點。這又回到他們「對中格局連串盲點」的話題,另論。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