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貶「燈塔」為「鞭子」,「一中政策」的矛盾與短見

2021-10-16 07:0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的國慶演說,再度讓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爭議浮上檯面。(資料照,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的國慶演說,再度讓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爭議浮上檯面。(資料照,柯承惠攝)

筆者曾寫道,美國的對中戰略格局盲點甚多,今天分析其中的一個大盲點:「一個中國政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謂「一個中國政策」?

1972年美中簽訂的「上海公報」定義了美國「一中政策」的原始含意。公報曰:「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當然,後來還有1979年雙方建交公報中的「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但這應該是「一中政策」在外交層面的實務操作,與「一中」的核心旨意無關,因為,如果美國在今後某個時刻斷交中共,改與中華民國建交,回復到六、七十年代的狀態,發表一個公報稱:「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大陸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這當然仍是「一個中國政策」。

「一中政策」偏離台灣主流民意

毫無疑問,「一中政策」是美國兩岸政策的基石與象徵,因而是兩岸政策中最重要內容。但既然牽涉兩岸,請問,它是否符合兩岸各自的願望?

很顯然,「一中政策」自始至今都基本符合大陸的願望,包括大陸人民及執政的中共。但在台灣,「一中政策」已與人民與政府的期望相悖。

台灣是民主社會,政黨要獲得主流民意的優勢支持才能選贏執政。在台灣,影響中央執政選舉的最主要因素是國家認同(排除2000年與2004年,那兩次選舉情況特殊)。國民黨執政,表示主流民意的「中(華民)國認同」占優勢,可謂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基本吻合。但台灣以國家認同為界限的藍綠陣營板塊一直在變動,長期趨勢是「藍消綠長」,因此,到2016年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選贏執政,即表示主流民意已從認同「中(華民)國」逆轉,與美國的「一中政策」產生抵觸了。

美國和台灣都是高度成熟的民主政體,但美國兩岸政策的最重要內容──與國家認同相關的「一中政策」──卻逆台灣主流民意而動,這不十分反常嗎?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美國有無改變「一中政策」的跡象?毫無。為什麼注重民主的美國明知其相關台灣的外交政策已違逆台灣主流民意,卻仍然無意改變?除了歷史因素,牽涉到美國的承諾之外,最主要原因眾所周知:壓制台獨,安撫北京,避免北京為台獨動武,從而讓美國面臨尷尬選擇:向來視保護台灣免受中共武統為己任的美國,難道還要為台獨而與中共開戰?

這是很可理解的:多個民主強國如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都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捍衛台灣的民主對抗中共,因為他們深知,一旦台灣的民主被中共所滅,唇亡齒寒,接下來就是他們自己的民主與自主面臨中共威脅且自保艱難,日本恐會最先「新加坡化」或「柬埔寨化」。雖然如此,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包括與「台灣危機」利害關係最深的日本,願為台獨而戰。

於是,美國(以及幾乎所有支持台灣的西方國家)便陷入一個矛盾境地。

「一中政策」表示,美國是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的,只不過這個「中國」是「虛擬觀念」型的、是過去,也可能是未來民主的「中國」,但偏偏不是當前國際一致認知的、實質上是「中共」的「中國」──美國一方面在國際法層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否認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這也是一個矛盾。但總而言之,只要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哪怕這個「中國」是「過去未來虛擬觀念」的,「一中政策」即是一個傾向統一的政策。

但在實踐層面,美國及西方陣營的大多數國家與台灣的互動關係卻並非「傾統」,而是相反的「惠獨」,最近就有一個典型案例: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為名設立辦事處。這明顯是「一中一台」,直接挑戰中共「反對『兩個中國』、反對『一中一台』」的一個中國原則」,暗惠台獨。中共對此當然強烈反對,但歐盟及美國皆強力支持立陶宛。與如此明顯的「惠獨」事件相比,長期以來,我們看不到西方陣營相似力度的「助統」行為。

於是,就有了幾分滑稽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或「掛羊頭賣狗肉」:在「虛擬觀念」與官方正式政策的表面,美國與西方奉行的是「一中政策」;但在外交事務的實際操作層面,實質上符合「一中政策」的有意識「助統」措施基本上沒有,相反,他們很多行為都屬「惠獨」的「一中一台」,連「兩個中國」都跳過去了,因為他們幾乎不提「中華民國」,只稱「台灣」,似乎台灣已和「中(華民)國」無關。

就如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不久前魯莽表達的:「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複習「一中政策」的由來,我們知道這說法當然是錯的,龐培歐應該說的是:「台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統治的一部分」。

短見:將「照明燈塔」貶用成「懲罰鞭子」

何謂「照明燈塔」?2018年10月4日,時任的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發表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反中共演講,在提到台灣時,他說:「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人╱中國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America will always believe that Taiwan’s embrace of democracy shows a better path for all the Chinese people)

2019年10月24日,彭斯於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再次發表關於「中國議題」的演講,不但重申上述一年前的話語,更說道,台灣是「中華文化和民主的燈塔」(beaco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democracy)。彭斯的看法,和一個曾在中國人社會流傳一時的信念完全一致:「台灣是中國進步的燈塔」。

何謂「懲罰鞭子」?惱怒於中共的種種惡行,卻常常對之無奈,於是碰到機會就用台灣的議題來報復刺激一下中共,多少出一口氣,台灣,便成了懲罰抽打中共的「鞭子」。

但誰都知道,鞭笞中共,哪怕他痛得跳起來,也不過是一陣「皮肉痛」而已,基本上無助「解決中共」。即便如前述的立陶宛案例「台灣辦事處」,鬧得全世界轟轟嚷嚷,其實質意義也就止於「一中一台」的象徵,對台灣的「益」和對中共的「損」都相當有限。

這就是國際的現實,也是「一中政策」的短見:彭斯對台灣的看法是國際間少有的連接海峽兩岸,將台灣視為「中國進步之燈塔」的聲音,卻可惜只限於一個抽象概念,連稍許深入的理論闡述都沒有,更何談將「中國進步的燈塔台灣」這一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方針政策。

僅僅糾纏於「一中」是什麼,糾纏於「中國vs.台灣」,這是純粹的「身分導向」思維、是一種「身分政治」,按「價值>身分」的原理,缺了「價值」,態度再嚴肅,實質也無聊。只有連上民主法制的「價值」,爭執才會有意義──這一點尤其值得國民黨/藍營反思。

一直強調美中之間是「價值觀之爭」的美國,為什麼不將體現「民主價值」並向大陸傳播民主的「台灣燈塔」理念導入「一中政策」?

外交實務層面的「惠獨」而非「傾統」;將台灣的「燈塔」典範操作成「鞭子」效應,表面看來,前者是為「提升」台灣的「地位」,但實質上,這些都被後者的「缩貶台灣價值」所抵消,更不提不斷挑逗「台獨慾望」卻又完全無意為之而戰。這實在是西方民主陣營的集體盲點與短見。

危機/轉機的新趨勢

以上批評的,是圍繞著西方政府「一中政策」發生的事。相較於官方在這個政治角落的顢頇,民間似乎另有敏銳趨勢。據報,哈佛大學2022年起將其在北京的「哈佛北京書院」遷往台北,改名「哈佛台北書院」。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世界頂尖大學把他們在「中國」的一座「文化橋頭堡」遷往台灣,這是「文化供應鏈」(「產品」是中文與中華/中國文化等)也要出逃嗎?哈佛「學中文,去台灣」,這不正隱喻「台灣是中國進步的燈塔」?

一心要「去中國化」的台獨人,不知是該高興,還是憂慮?抑或,是「憂喜參半」?

有問題就需要解決,僅僅停留在指出問題是不夠的,要有解決方案。事實上,危機就是轉機,匯集「天時地利人和」的「解決中共」之前所未有好時機已經到來,台灣在其中起關鍵作用,但拜登團隊顯然並未看到這一點。這又回到他們「對中格局連串盲點」的話題,另論。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