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全球將爆發新型勞動力錯配危機

2021-10-13 07:10

? 人氣

全世界勞動力的基線人口基礎萎縮,必然引申為全球大缺工危機的即將屆臨,尤其國家經濟發展骨幹的製造業缺工問題,衝擊世界經濟最嚴重。(資料照,AP)

全世界勞動力的基線人口基礎萎縮,必然引申為全球大缺工危機的即將屆臨,尤其國家經濟發展骨幹的製造業缺工問題,衝擊世界經濟最嚴重。(資料照,AP)

全球正崛興新型全面性人力資本大錯配危機(Mismatch Crises in Human Capital Deployment):社會大失業潮及經濟大缺工潮並轡到襲,正緊接著數位經濟時代爆發Covid-19疫災之後,重擊瓦解世界經濟復甦動能;臺灣經濟當然不能茍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球面對大失業與大缺工並存新危機

廿一世紀正式跨入數位經濟新科技時代,AI及全球智慧化聯網科技普及滲透,旋即紛見各國新冠疫災風暴襲擊,主要大型經濟社會又迭迭以又封鎖復解禁抗疫,在紛至沓來的失當政策行動歷程中,疫災未必獲得控制,但經濟供應鏈頻遭斷續,盤錯聯網的理盲政治力撕裂,已難復正,致使絕大多數「既已全球化」經濟國家,幾乎都難以迴避地必須嚴肅面對社會職工「大失業」與經濟產業「大缺工」危局;「大失業」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的危局,「大缺工」則是國家經濟無法復甦的危機。

全球人口衰退期衝擊世界經濟

世界人口總數在1800年僅約10億人,如今則已高達85億人。在人類歷史上,人口爆炸式成長不過祇發生在最近200年,高速率的人口成長,曾引發全球擔憂。智庫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於1972年即曾警告,人口快速成長和環境污染,必將在100年內,亦即2050年前,迎來全人類的《成長極限(Limits to Growth)》。

然則,全球人口的廿世紀「爆炸式成長期」在1960年代後半,抵達頂峰2.09%,旋即開始轉進「成長率遞減期」的下坡路;就在1960年代後半期,世界人口成長率達到最高峰2.09%,卻在2023年首次跌破1%創近80年來最低成長率記錄。

環境污染危害全球,空氣污染(AP)
智庫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於1972年即曾警告,人口快速成長和環境污染,必將在100年內,亦即2050年前,迎來全人類的《成長極限(Limits to Growth)》。(示意圖,AP)

儘管不久前聯合國曾經估算稱「全球人口總數到2100年可增破109億人」,惟出生率或將出現超預期下滑;但是,美國華盛頓大學2020年7月卻發佈令人震驚的最新預測:全球人口總數將以2064年的97億人達到頂峰值,此後將轉進「全人口總數遞減期」;短期預測認為,2050年前,全世界195個國家和地區,會有超過151個國家社會,勢將難以維持其既有的人口規模。

華盛頓大學的預測更認為,在人類30萬年發展歷史上,固然在寒冷期和瘟疫爆發期,都曾導致全球人口一時性減少;但今天的人口衰退期,卻是首次的到臨。

事實上早在2017年,全球15~64歲勞動力(勞動最適齡人口)增加率已低於1%,全世界既有四分之一國家的勞動力都已開始減少;加上經濟發展和女性進入社會,世界經濟正在大步邁入「低生育社會」。

製造業缺工問題衝擊經濟發展最嚴厲

世界人口總數開始反轉遞減的原因是,全球「少子化」態勢比預想中更加嚴重;在開發中國家,總合生育率(表示每位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由1950年代前半期的6%,大幅下降至2010年代後半會祇剩2.6%。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女性獲得更好的教育並進入社會,女性勞參率的快速提高,導致越先進國家社會「希望多生孩子的年輕世代」人數會越來越少。

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和加速進入社會,導致生育率下降是改變全世界人口成長趨勢的重要變數之一。一名女性一生生育的孩子數量(總合生育率),在2017年已降為2.4%,逼近「會肇致世界人口零成長」臨界點的2.1%,危殆性已見端倪。

「少子化」可謂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選擇不斷累積的總合結果之經濟社會現象,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有任何可行政策措施能夠有效扭轉局面。

因為許多年輕人選擇不生小孩造成台灣少子化問題加劇,但對於他們而言,這或許是一種更重視生命的結果…(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少子化」可謂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選擇不斷累積的總合結果之經濟社會現象(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最明顯的是中國,中國人口總數最早將自2022年開始減少,預測到2100年,中國人口總數會從現在的14.1億人銳減至將近7.3億人;而其同時,到2100年,日本等23個國家的人口,也都幾乎會同步萎縮至不到今天總數的一半。

先進國家製造業無法回流母國的關鍵

Covid-19疫災後,在先進國家社會勞動市場普遍需要的是創造高品質新崗位。包括標竿性的美國在內,多數早已「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轉型社會」所顯示,這些國家自1970年代以來,所創造的數以百萬計工作崗位,絕大部分都是屬於「所得低且不穩定」的職類崗位;這種情境狀況,恰恰與新興市場經濟社會無不積極「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快速經濟成長社會」政策發展目標趨勢取向,完全相反。

在今天,當Covid-19疫災過後,類似美國這樣子的先進經濟體,為重組經濟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而想借鏡大蕭條(Depression)時代羅斯福所催生的「新政」(New Deal),推動大規模基礎建設財政支出計畫,改變現況態勢,抑或借鏡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催生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政策性作法,創出更具有「社會需求價值」的必須更高知識與科技含量的經濟轉型服務業類項;無論「新政」類項或NHS類項,所須要晉用的「人力資本」,當然與1970年代以來所創造的低技能低所得工作崗位需求之「操作性人力」「體力工」大有不同,顯而易見的是,必將大舉雇用最起碼都得要是建築工人力、技能性熟手和工程師,幾乎可以肯定說,不可能會再雇用2020年因疫災而失業或無業的,數以百萬計的「時薪勞務工」,讓他們回流職場,而成為「剛性失業率」的新基本構成。

大失業與大缺工共存之新型經濟危機

事實上,自1970年代以來,絕大多數先進國家經濟體所需要具備較高附加價值的「人力資本」,包括中階的建築工人力、技能性熟手、科技工以及工程師等,乃至更高階次的師級科技操作人才、系統性設計人才、機電器械設計操控人才,乃至AI創新人才、能源科技人才、聯網軟硬體科技人才,新興科技研發人才等,幾乎都在大量運作「人才用外戰略」,悉數從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或中進開發中國家「直接輸入」「初胚人才進口」(經由高等教育系統或專門性研究機構之管道),乃至「高待遇挖角」方式,競取當下及前瞻性國內所需人力資本。

然則,自1990年代全球化運動之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乃至中進開發中國家,都在紛紛強化製造業產業經濟發展,以至積極追求自主性「產業升級進步戰略」,與乎「高科技產業主軸化戰略」,乃漸漸減少「人才外流」「人才輸出」,甚至也開展「人才回流戰略」「人才自主成長戰略」或學習先進國家「人才用外戰略」。

中國工廠遇到招工難題。一些農民工擔心在城裡或工廠染上新冠病毒,其他年輕人則傾向於從事薪酬更高或強度較低的服務業工作。(美聯社)
自1990年代全球化運動之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乃至中進開發中國家,都在紛紛強化製造業產業經濟發展,以至積極追求自主性「產業升級進步戰略」。(資料照,美聯社)

全球基線人口銳減因新冠疫災而更加速

因此大大改變了「全球人才流動性」的流向與流速,也出現了2010年代以來「全球性人力資本配置格局」的典範大移轉新趨勢,更因此發生了全世界勞動市場出現「全球人力資本配置的結構性大錯配之扭變危機」,以至於會積極爆發今天在全世界層次的「大失業與大缺工並轡共存」新型經濟發展危機風暴。

在在都顯示,全世界勞動力的基線人口基礎萎縮,必然引申為全球大缺工危機的即將屆臨,尤其國家經濟發展骨幹的製造業缺工問題,衝擊世界經濟最嚴重。

新冠疫災將更加劇全球人口減縮速率:日本為例,2020年出生人數年減率3%,出生人口銳降至84萬人,創1899年以來的新低水準,以致已造成整個日本社會,對未來就業前景和醫療服務普及性等方面的莫大擔憂;在臺灣,日本模式似乎已完全複製體現,失業與產業缺工問題,尤其讓臺灣無以跳脫「中等所得陷阱」;今天的美國,出生人口數也降至361萬人,已經抵達最近41年來的最低水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分析稱:美國失業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出生率將下降1%。

人類迫切須要全新經濟繁榮方程式

人口紅利一向就是國家社會經濟繁榮的基線基礎。以1800年的英國經濟為例,透過工業革命實現國家經濟成長和糧食的大量生產,醫療和衛生環境也大幅改善;特別100年後人口總數增加四倍,成就大英帝國獲取全世界經濟霸權的原動力。

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曾經過不同階段的幾次大規模工業革命,幾乎都是建立在以「人口紅利」與「人口成長率」做為「經濟持續成長的社會發展基線動能」;過去這些曾經風風火火的「持續經濟成長黃金期」,已都將確定成為輝煌過去,未來人類社會,必須還得繼續摸索,積極找到全新的「經濟繁榮方程式」,否則,就要應驗華盛頓大學預測所指出: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倘若無法有效恢復常態化,則「人類遲早將滅亡」。

中國人口、生育、少子化、兒童。(AP)
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倘若無法有效恢復常態化,則「人類遲早將滅亡」。(資料照,AP)

世界人口大減少時代必將嚴肅面臨諸多新興難題;多數升高社會主義佛心政策國家以人口增加為前提的「國民養老金」和「社會保障制度」都勢必被迫轉型;倘若更因此而肇致勞動力的大短缺,則過去一將近兩個世紀的國際經濟成長模式,勢必無法再持續適用下去。也就是說,人類迫切須要找到全新經濟繁榮方程式。

2025年會是全球文明系統轉型的關鍵臨界點

然則,有利的是,人口爆炸副產物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枯竭危機,或許因此緩解;同時人工智慧(AI)等數位科技,將成為提高生產效率、彌補產業大缺工的武器。可是一體的另一面是,AI等數位科技擴大產業運用,必將肇致社會大失業風潮。

今天所看到的「提早進入人口減少社會」的先進國家言,固是體制改革的機會;但是,當國家社會基線人口銳減,通常也表示難以繼續維持「永續成長社會」。

跨國歷史人文學者也預測指稱,今天可謂是全球進入下一個文明系統的轉型期,可預見未來的全球經濟社會,究竟會否成功跨越這一「轉型期」抑或會走向沒落,似乎2025年就會是個關鍵性臨界點。當然也是臺灣社會發展的關鍵性臨界點。

但反觀整個臺灣社會,從菁英份子階層、政府專政當權者,乃至芸芸眾生百姓、無中心價值觀隨波漂流的民粹主義份子,幾乎迄未有人會針對這一關係重大臺灣未來前景何去何從的真正國安議題,表示一點關注,確實令識者扼腕。

*作者為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