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蘇楊會」後的中美關係走向

2021-10-13 07:00

? 人氣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蘇黎世與楊潔篪舉行會談。(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蘇黎世與楊潔篪舉行會談。(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主管中共外事工作之最高級別官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於10月6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了6小時的閉門會談。「蘇楊會」之所以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不僅因為這是兩人自今年3月在阿拉斯加不歡而散後的首度會面,且是為了落實拜登(Joe Biden)和習近平二度通話時交辦的任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本次工作層級的接觸,對於未來「拜習會」能否順利成局,具有關鍵作用。從白宮和中共外交部會後各自發表的聲明觀之,「蘇楊會」的氣氛還算良好,雙方都認為會談「具建設性且坦率」,並把各自關切的問題和立場,都交代的很清楚。

「個人外交」已成為現代國際關係的常態

一般認為,政府在處理重大外交問題時,職業外交官對以最高領導人為主體「個人外交」(personal diplomacy),經常給予負面評價。因為領導人樹大招風,會影響談判的順利進行,且國家元首基於本身地位,不容易作出調整、妥協或改變立場;但「個人外交」已成為現代國際關係的常態,因為領袖負責通盤政務,對複雜的外交事務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加上領袖擁有最高權力,對於問題的最終解決更具時效性。

拜登老謀深算,此次派遣蘇利文負責安排他與習近平會面的工作,必是經過特殊考量,甚至有媒體將蘇氏扮演的角色,和當年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相提並論。今年6月16日,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日內瓦會面,就是由蘇利文與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帕特魯舍夫(Nikolay Patrushev)協商完成的。

蘇利文與楊潔篪會談後,達成拜習年底舉行視訊峰會,以及同意加強戰略溝通、妥善管控分歧和避免衝突對抗等2項重大共識。蘇利文的不辱使命,不是因為他神通廣大,而是背後雙方領導人的各有所圖。「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拜習2人對於會面一事,主要是從內部的需求考量。

拜登民調滿意度直直落

先談美方的需求。根據美國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10月6日發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多數選民不認可拜登的執政表現,對於拜登從阿富汗撤軍的處理方式,僅有28%受訪者認為他的決定是正確的;此外,多數人也不支持他處理軍事、外交政策、稅收、移民和墨西哥邊境等議題的作法。最嚴重的是拜登處理新冠疫情和經濟問題,約半數受訪者表示不支持他的疫情政策;至於民眾關切的經濟問題,則有55%受訪者不贊成他的決策。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於10月6日在蘇黎世舉行了6小時的閉門會談。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於10月6日在蘇黎世舉行了6小時的閉門會談。

面對明(2022)年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可能遭遇的挑戰,拜登必須選擇一個棘手的問題來證明,他有危機處理能力,而中國政策就是他可以作為「出口轉內銷」的對象。因此,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透露,拜登與習近平二度通話時,曾提出兩人會面的建議,但遭到拒絕,然而拜登否認這項傳聞。此外,今年10月在義大利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應是拜習會談的最佳時機和地點,但據說中共也以疫情為由,排除了雙方見面的可能性。

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不被看好

再談中方的需求。由於政治體制的不同,習近平沒有選舉壓力,可能不像拜登那樣,急於有一場高峰會談。但習近平正處在中共明(2022)年「20大」前夕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因此,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對他在內部建立權力的正當性,還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也不被看好。中國大陸學者舉出4項中共面臨的經濟挑戰:第1,疫情復發重創中國大陸內需消費市場;第2,「限電限產」衝擊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及出口;第3,財政及貨幣政策偏緊不利經濟復甦;第4,青年失業率飆高,今(2021)年中國大陸大學畢業生達909萬人新高,導致就業壓力加劇。

內政問題是推動拜習會面的積極因素,但也限制了雙方談判時的妥協空間。換言之,雙方面對國內的眾目睽睽,都承受無法示弱的壓力。蘇利文表示,美方反對以讓步促成2國合作;楊潔篪則強調,中方反對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但蘇利文關切的問題,如中共在南海、人權、香港、新疆、台灣等議題的所作所為,卻被中共視為涉及主權、安全和發展的核心利益,要求美方停止利用這些問題「干涉中國內政」。

而中美雙方在「蘇楊會」前的「暖身」動作,看來不像是醞釀氣氛,反倒像是製造談判籌碼。例如,今年10月1日至4日,近150架中共軍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數量之多和頻率之高,均前所未見;同時,英、美、日、荷、加、澳等6國共計超過17艘各式水面艦艇,參與在南海地區的軍事演習。上述兩者相當具有針對性。

中美關係將朝相互威懾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10月4日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針對拜登政府的對中貿易戰略發表演說時,提出中美經貿「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的概念,並在隨後回答問題時,提及「重新掛鉤」(recoupling)一詞。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2020年10月4日在CSIS演說(取自CSIS網頁)
戴琪提出中美經貿「持久共存」的概念。(資料照,取自CSIS網頁)

戴琪這兩個新的提法,都意味著美國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然而,全篇演講卻是「軟中帶硬」。例如,美國對中共推行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體制仍耿耿於懷,要求中共進行改革;美國也希望中共遵守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所作的承諾,否則將動用所有工具進行反制,並將結合盟友共同行動。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10月6日分析文章指出,戴琪要傳達的訊息是:「未來一年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仍是維持現狀,即凍結衝突。」這句話或許可以用來形容「蘇楊會」,甚至未來「拜習會」所要達成的目標。中美關係會出現緩和的跡象,但緩和是為各自爭取喘息的空間。用列寧的話說,就是「退一步,進兩步」。

總之,中美關係已難以回頭。我同意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David Lampton)所說:「中美現在接觸的特點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將朝類似冷戰時期相互威懾的方向發展。」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