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兩岸文化復興運動彼長我消─因為她排斥中華

2018-02-15 06:50

? 人氣

儘管饒宗頤過世的消息受到北京高層的重視,好像有意藉此「復興中華文化」,事實上中共本來就不相信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立四新」毫無忌憚地迫害中國傳統文化與文人,而今卻要從「批孔揚秦」轉而推崇孔子與儒家,如此地翻轉是有些唐突,不過,政治的考量只要有理能號召人心,「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歷史場景天天在上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時代動亂的局下,新亞書院在香港為中華民族留下讀書人的命脈,也培育了許多賢才,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儒學研究重鎮的代名詞,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成員學院。圖為新亞書院廣場一隅。(取自flickr)
在時代動亂的局下,新亞書院在香港為中華民族留下讀書人的命脈,也培育了許多賢才,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儒學研究重鎮的代名詞,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成員學院。圖為新亞書院廣場一隅。(取自flickr)

在台灣不也一樣嗎?文化總會完全變成了媽祖文化的重塑,會長蔡總統只是會長什麼都不做,特別是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完全空白,因為這和她所推的「轉型正義」完全相反,她的團隊要「去中國化」「去蔣化」,就是不要中華文化,兩岸此消彼長,一消一息之間也傳遞了政治人物的無知!只講一時的權力、選票,完全無視於文化的深層建設與教育的重要。

1958年元旦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及唐君毅四人合撰《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其中針對中共與西方迫害/貶抑中國文化時特別提醒,「……如果任何研究中國之歷史文化的人,不能真實肯定中國之歷史文化,乃係無數代的中國人,以其生命心血所寫成,而為一客觀的精神生命之表現,因而多少寄以同情與敬意,則中國之歷史文化,在他們之前,必然只等於一堆無生命精神之文物,如同死的化石。然而由此遽推斷中國文化為已死,卻係大錯。這只因從死的眼光中,所看出來的東西永遠是死的而已。」

四人主張研究中國文化時建議採取,「…只有從中國之思想或哲學下手,才能照明中國文化歷史中之精神生命。因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之大路,重要的是由中國之哲學思想之中心,再一層一層的透出去,而不應只是從分散的中國歷史文物之各方面之零碎的研究,再慢慢的綜結起來。」這是主體自覺地去做整體性與根源性地探討,而非陷入切片式或主觀式地印象說明。

2001年10月大陸學者李伯淳、張岱年、季羡林等86位聯名發表《中華文化復興宣言》重點放在「我們倡議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利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深入全面地開展創新性的中華哲學、中華醫學、中華商戰學、中華建築學、中華人文學、中華教育學、中華科學、中華地理學、中華天文學、中華自然學、中華養生學、中華藝術學、中華管理學等研究工作,使中華傳統文化能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復興及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用的方法則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強調「整個自然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的相互聯繫的總體。」接著就是「創新」。像似集體創作、在同一目標與方向集體前進,不談方法更不談個人主體性與安身立命根本修為之道,只是為復興而復興,為創新而創新,就只為成就一黨的偉大而全力以赴。

20170701-總統蔡英文參加中華文化總會活動。(盧逸峰攝)
蔡英文政府主導的教育與文化氛圍,有別於對岸強調的中華文化復興,然而是否可能讓台灣新生代因此流失創新的文化思考訓練?(資料照,盧逸峰攝)

60年後對比兩岸,台灣的中國文化人才在遭到政治上「刻意」打壓,老成凋零之外,中生代能夠發揮的影響完全受到限制,青年新生代只有少數人願意投入,問題是完全沒有生活顧慮的人又有幾位?為了前途只好向西前進;如今的大陸已經成為磁吸人才的重鎮,無論是科技/AI/大數據……所有前沿研究發展都非吳下阿蒙了!

習李再喊一喊推崇饒宗頤與復興中華文化,馬上就有更多呼聲響應,這些不論是為了生活還是理想,主要的是有舞台可以讓他/她發揮所長,這和一再強調「促轉」的蔡政府營造的教育與文化氛圍完全不同。60年下來的文化思考與訓練帶給台灣多少深度與深層的創意,如今連這塊深度的經營與文化的創新也被視之為蔽屣而必欲去之而後快,結果呢?給台灣只留下的是過年拾人牙慧的「萬物當春,幸福共好」的小對聯、小確幸和無限的膚淺啊!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