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觀點:從陳柏惟母語質詢看台灣語言問題

2021-10-11 06:40

? 人氣

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堅持用母語質詢却踢到鐵板。(顏麟宇攝)

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堅持用母語質詢却踢到鐵板。(顏麟宇攝)

陳柏惟堅持使用「母語」在立法院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邱國正認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質詢時如果使用國語,溝通上比較有效率。陳柏惟則以「鴨霸」反擊。然而,整體而言,陳柏惟這次的表現似乎踢到鐵板,一方面是因為他所質詢的議題不但與本土語言無關,反而是使用母語表達並不容易的國防外交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正值刪Q沸沸揚揚之際,陳柏惟選擇在罷免前大動作以閩南語質詢,難免讓人覺得是打著激化語言族群對立的算盤來守住基本盤陣腳。即便事件落幕已近兩周,討論多是正反兩邊泛政治性口水攻防,台灣語言生態的問題卻少有著墨。

語言在台灣之所以敏感有其歷史背景。1937年日據時期,日本推動皇民化運動,實施「國語運動」(此處國語是指日文),禁止台灣母語和漢文使用。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為了消弭日本在台影響力,於1956年前後開始強勢推動「國語運動」(北京話),直到1987年解嚴後才廢止。超過30年的語言政策,造成語言地位不平等和語言流失的問題。至今,26種原住民語中至少已有10種死亡,4種瀕危,此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評比標準,台灣閩南語屬於「符合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 語言客家語則已經進入「嚴重瀕危」階段,令人不勝唏噓。

如果當時沒有將國語定為官方語言,強力推行,那麼台灣的多元方言是否會均衡發展?答案是「不一定」。語言不單單只是溝通的工具,它更是文化的載體,代表著背後使用這語言的族群與其息息相關的文化、歷史記憶和族群認同。因此即便沒有語言政策涉入,當兩個語言或多個語言相遇,難免會產生政治權力較勁。各族群之間權力競爭消長,進而影響語言自然生態。比如說,號稱民族熔爐,尊重多元文化的美國,雖然沒有用政治力設定官方語言,但是眾所周知,英語就是美國的高階強勢語言。事實上,在美國境內,「雙層語言」現象(Diglossia)明顯,黑人英語(AAVE)、西裔英語(Chicano English)等,通常被視為是低階語言,代表著低教育程度、不正式用語,或是低社會階層使用的語言。根據諸多研究顯示,在美國操有可辨識的族群性或區域性方言英語者,薪資與聘僱率均較操有主流英語者低。

那麼,如果將多個語言設為官方語言,是否可以解決雙層語言不公平的現象呢?答案仍然是「不一定」。為了擺脫被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力,玻利維亞憲法規定所有族群的語言都是官方語言,共有36種官方語言被承認,成為世界上官方語言最多的國家。根據玻國1994年教育改革方案,學校必須教授這36種官方語言。但是現實狀況窒礙難行,西班牙語毫無懸念的依舊是玻國最強勢的語言,許多族群母語仍然被視為是貧窮、低教育程度、低社會階級者身份烙印。會說高階西班牙語是底層人民翻身的一線生機,他們往往掩飾自己的族裔身份到城市謀職,因此即便許多族群母語被提升為官方語言,但是瀕臨滅絕的問題並未被改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