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從馬克思到無條件基本收入─打破勞動力供給最大化的迷思

2018-02-13 06:50

? 人氣

本薪資所得…。這些妥協的結果,好像一一印證了馬克思的憂慮,但又似乎慢慢地得到另一種可能的解決管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至今日,我們所面對的社會經濟發展,早已非如馬克思所預言的革命路線,但是問題都解決了嗎?勞動者屈就低薪工作,或變相成為提供勞動力的半奴工狀態,早就不是新聞了。雖然勞動力不等於勞動者(否則勞動者就變成了僅僅只是提供勞動力的奴隷而已了),所以資本家不必負擔勞動者一切生活所需(這是稍後的無條件收入要談的政府責任),但是這也不能成為資本家把全部剩餘價值拿走,而僅付給微薄低薪給勞動者的藉口。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形成的(雖然它的遠因可追溯至柏拉圖的《理想國》或摩爾的《烏托邦》等社會主義理想),它的理念是:當人類勞動力逐漸由機器取代之後,人類不再是勞動力的唯一提供者,甚至不是主要提供者,雖然有許多人擔心這會產生大量的「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unemployment),但是若換個角度思考,當科技進步而大量與快速地使用機器和人工智慧取代多餘的人力之後,人類對於「工作」的想像恐怕必須重新定義了,因為「工作」不再是過去僅僅是為了換取生活溫飽所需的金錢,而必須從事耗費我們大量時間與體力的無意義勞動(因為這些事已經有機器人代勞了),未來的工作應該是對我們有意義且能提昇我的生活品質的愉快經驗才是,而它所獲得的「額外薪資」,不過是工作之餘的附屬價值而已。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無條件基本收入」。

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的住所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取自中文共產主義資料庫)
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的住所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取自中文共產主義資料庫)

其實,現今全球的糧食、民生物資、或生活所需品,早在大量機器化生產的過程,遠遠超出全體人類所需要的產量了,世界各地之所以有飢荒、匱乏、不足的各種現象,主要來自分配不均所致。換言之,全球90%的財富可能集中於10%甚或更少的人口手中,而剩餘10%的財富或資源才被90%以上的人口競爭。我們或許不需要採取像馬克思主義者那般激進的革命方法,我們甚至也不必去推翻整個資本主義所建立起的社會經濟體制,「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提倡者說:我們只需要提供給每一個人基本收入,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無分男女老幼貧富,無任何資格限制,定期定量的發放,毋需任何相對應的勞動付出。

或許還是有人會問:這麼龐大的財政負擔,由誰來負責呢?政府財政早已捉襟見肘了,難道又要劫富濟貧地課加「富人稅」嗎?這跟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又有什麼兩樣呢?只是比較溫和一點而已,本質上都是要把富人口袋裡的資源拿出來分配給大家嘛,那麼富人憑什麼需要配合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