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流水的官、如風的計畫

2018-02-12 06:50

? 人氣

內閣改組聲起,教育部長潘文忠又被點名,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但犧牲的却是各種計畫如風,轉眼吹過無痕。。(蘇仲泓攝)

內閣改組聲起,教育部長潘文忠又被點名,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但犧牲的却是各種計畫如風,轉眼吹過無痕。。(蘇仲泓攝)

最近,媒體再傳內閣改組的新聞,教育部長又被點名。真假不論,但看內閣更換的速度,唯成語「五日京兆」能形容。其中教育部長尤為代表,筆者上網蒐尋資料,由表一就可看出教育部長任期,除了蔣彥士、毛高文、朱匯森、杜正勝等任期較長,超過四年以外。其他多半二年上下,甚至幾個月就下台的都有。以這種部長更迭的速度,政策如何延續,是最大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不只部會首長變動快,各大學院校計劃執行的變動也是很快。筆者從事高等教育二十餘年,其中因緣際會當過教務長及校長,為了爭取經費,參與的計畫不少,不論中長程計畫、教學卓越計畫等都很具代表性。也因此,看遍各校爭取鬥豔的方案,例如e-portfolio、雷達圖等等風起雲湧到衰微的歷程。但也親身看到有些不錯的方案,樓起樓塌的過程。最近看到雲科大的「由匠到師」計畫,深以為念,希望它不要蹈前此方案的後塵,淹沒在高教的歷史中。

一、台灣大學的「教學助理制度」

教育部推動教學卓越計畫期間,為分享教學卓越之公共資源,設立北、中、南多個教學資源中心。就其中,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由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召集學校,慈濟大學擔任副召集學校,有夥伴學校共13所。

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透過建構教師成長平台(T)、教學資源共享(R)、教學助理制度(A)、教學課程建制(I)、學習輔導機制(L)、建立制度人才(S)等幾個主軸計畫,分享各種教學資源。筆者當校長期間,世新大學剛好被劃歸北二區,才得以了解台大有一套足資學習的教學助理制度(TA)。

台大的TA制度分成四大類:(A)討論課,(B)實驗或實習課,(C)一般性,(D)語文課。首次擔任TA者,必須接受半天的培訓,內容包括工作任務與倫理,也透過講座或座談,安排歷年傑出的TA傳授各種祕訣。

學校每學期更安排工作坊、講座、論壇等,讓TA視需要補強。A類討論課的TA,更必須經歷「課堂評析」,提供改善的建議。每學年的最後一週,更舉辦教學成果發表會,召集教師與TA,發表心得、進行討論,互相增進教學知能。臺大還發展「教學成長護照」,紀錄參與的歷程,並作為認證的參考資料。

台大教學計畫表格。(取自通識在線)
台大教學計畫表格。(取自通識在線)



每學期末,學校會要求同學上網填寫意見調查,優秀的TA,有二成成為「傑出TA」候選人。這些TA,經過教師與資深優良TA組成的遴選委員會遴選,十分之一會獲得「傑出TA」。連續三次「傑出TA」,可獲頒「卓越TA」;學校會為他們舉辦頒獎典禮,以資獎勵。

前台大教務長莊榮輝指出,整個TA經歷,涵養了他們如何帶領團隊、同儕溝通、鼓舞夥伴、集體奮鬥等特質,不只在涵育未來的優良教師,更為培養未來的領導者進行準備。

筆者當過校長,推過教學卓越計畫,台大的TA制度,整個規畫非常緊密,推動也非常成功,其實應該是當前各大學應該積極學習的計畫。可惜,因為人事更迭,這個計劃據說仍在,但整個活力與熱情已不復當年,良為可惜。

二、世新大學的「新鮮人守護神」輔導機制

「新鮮人守護神」是世新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方案,是所有大一學生必修0學分的課程。

前此的大學輔導制度,都是一班一位導師,可是世新大學覺得如果要把大學生形塑好,一年級就要開始。一級主管包括校長、副校長、教務長、總務長、學務長、院長等,都全部加入守護行列;主要在訓練學生的國際觀、弱勢關懷、時間管理及學習態度等等。目標在培養學生,在成為公民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為了達成目標,「新鮮人守護神」原始設計就是一班3個導師,每一個守護神輔導20個學生,然後分配一個高年級的小助理,有些甚至是研究生。

世新的「職涯守護神」計劃,重點在加強學生職場競爭力。遺憾的是,這個計畫後因經費問題而叫停。(取自世新大學官網)
世新的「職涯守護神」計劃,重點在加強學生職場競爭力。遺憾的是,這個計畫後因經費問題而叫停。(取自世新大學官網)

這個計畫,其實是世新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最核心、最具獨特性的計畫,也是其他學校學不來的計劃;因為整個推動需要共識很高、熱心投入的教師參與。但也因為它的成功,在其後的各項校務及系所評鑑中,也最受評鑑委員的肯定。

筆者因為親自參與,守護的那一組被稱為校長組。雖然校務忙碌,但每週總要抽空與這些學生聚會,掌握他們的動態。透過這樣的互動,筆者對各個世代學生的了解,常常化為教學卓越計畫的新方案。

這個方案其後由三組改為A、B兩組,後來又改為大一上學期守護神,二下職涯守護神;但重點已放在大二的職涯守護,希望連結業界,為就業做準備。

這個計畫,最後因為經費關係,已經終止。

三、雲科大「由匠到師」的技術精進機制

雲科大在未來大學計劃中,提出「由匠到師」的技術精進機制,最讓我驚豔。

該校以瑞健集團的瑞士學徒制為例,思考企業已可以培養學徒的技能,為何還要學徒去唸大學?因為這樣,雲科大自問,若要學徒制成功,大學應該提供那些內容來匹配?

創新創業團隊企劃競賽,雲科大未來學院前瞻學程奪冠。(取自雲科大官網)
創新創業團隊企劃競賽,雲科大未來學院前瞻學程奪冠。(取自雲科大官網)

其中當然少不了學科知識;學科知識的解釋力,目的是讓技能很強的學徒得以「知所以然」。所以雲科大企圖以實作技能操練為前提,輔以抽象的學科知識,構成「技能(具象)與學科知識(抽象)的雙螺旋式交互纏繞」的第一階段學習。

第一階段之後,如何培養學生具備競爭力,甚或開出所謂的「獨特的藍海場域」,高階化的訓練勢所必行。也因此,科技大學必須讓學生除了單一實作技能的深化,還要其他實作技能領域的跨域磨練。此時的第二階段學習,就是「多工技能(具象)與跨域學科知識(抽象)的(多股)雙螺旋式交互纏繞」。

從初階到高階,除了「深度」與「廣度」,雲科大覺得還需要「高度」的提升,才能創新及突破,這就需要通識教育中的公民素養:哲學思辨、價值辯證、跨域科學、生活風險、美學品味等等內涵。

雲科大以巧新科技為例,因曾是蘋果電腦供應商,被磨出來的技術用在輪框生產,以旋壓技術創造輪框的立體感、光澤與觸感,讓巧新科技因而獲得不少超跑的訂單。雲科大認為這才是科技大學帶給學生拔尖的第三階段學習:「多工技術、跨域學科知識、與公民素養的三螺旋式交互纏繞。」

整體來說,雲科大認為,技職體系若要拔尖學生的技能,具象實作技能到抽象學科知識的掌握都要具備,「從單一到多工實作,從單一學科到跨域學科知識,從單一技能到系統性技能,從物質技術到公民素養」,都要融合,才能充分發揮「技能、知識與公民素養三螺旋式交互纏繞」的三階段學習,培養具「深、廣、高」的「由匠到師」優秀人才。

筆者以前曾參與未來人才培育白皮書的規劃,其中二倍生產力的未來人才培育理念,一直念茲在茲,但苦思並無對策。但雲科大的「由匠到師」的技術精進機制,確實讓筆者看到曙光;這個計畫不只要求大學嚴選學生,更要針對學生的能力推出相應的課程規劃,尤其通識教育的公民素養允為重點。

當多半學校仍陷在培養「匠」的位階,雲科大已跳躍到「師」的層次。筆者衷心期望這個計劃能夠成功,或許台灣的賈伯斯會出現在其中。

表一 行憲後教育部長任期。(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表一 行憲後教育部長任期。(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為世新大學前校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