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充5分鐘跑1百公里,只有保時捷、特斯拉跟我們!」KIA總裁:電動車非做不可

2021-10-12 08:40

? 人氣

KIA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接受《風傳媒》專訪。(柯承惠攝)

KIA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接受《風傳媒》專訪。(柯承惠攝)

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持續升溫,環保大刀近期開始指向汽車產業。日前,德國環保團體大動作對Mercedes-Benz(戴姆勒)、BMW提告,認為兩大車廠在減碳作為上未盡全力,外傳福斯集團(Volkswagen)也面臨類似窘境;相關消息在業界宛如海平面底下的深水炸彈爆開,一股因「減碳」而起的暗潮逐漸洶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KIA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接受《風傳媒》專訪,首度對媒體談及此事,表明KIA支持減碳的立場,同時也吐露汽車產業正處於過渡期的無奈。以下是專訪紀要:

台灣一年排碳28.8億噸 亞洲最嚴重

風傳媒問(以下簡稱問):近年全球減碳的腳步越走越快,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議題?

李昌益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氣候變遷現象實在太嚴重了,前陣子我才看到新聞,現在美國鳳凰城(Phoenix)一年365天當中,超過37度的日子就快要100天,將近三分之一了,造成當地人住不下去,一些國家更因此發生戰亂,像敘利亞,因為天氣太熱,人口開始遷移,往都市集中,造成資源排擠、相互搶奪的狀況。這類消息越看越多,我覺得滿可怕的。(延伸閱讀:電動車普及化「三大難題」 KIA李昌益點名關鍵角色)

談回台灣,因為大家愛吃肉,習慣吹冷氣,加上交通需求,所以我們一年的總碳排放量高達28.8億噸,換算下來,平均每人每年排碳11.5噸,在全亞洲排名第一,這樣看起來,台灣現在不改變不行了,真的(加重語氣)!

2021下半年,將有大量電動車款在台灣上市或現身,圖為 KIA EV6(圖/KIA 官方網站)
李昌益透露,KIA首款純電車EV6已運抵台灣,預計在11月中對外公開。(圖/KIA 官方網站)

汽車業看減碳 倍感棘手

問:對汽車產業來說,減碳同樣也是重要的議題嗎?

答:如果攤開全球排碳前幾大的產業,第一是水泥、石化等製造業,占總排碳量的31%,第二是電力相關(約27%),尤其是現在燃煤、天然氣占電能供應的七成左右,第三是畜牧業,占比將近20%,再來就是交通產業了,這一塊的占比大概是16%,所以全球在拚減碳,對我們來說,影響絕對是很大的。(延伸閱讀:保時捷全台充電站全由「他」打造? 裕電苦蹲十年,靠3優勢穩坐充電樁龍頭寶座)

如果用現在歐盟的規範來看,新車每公里排碳量是120克,一輛車平均每年跑2萬公里,換算下來,每輛新車的年排碳量大概是2.4噸;台灣在路面行駛的新車、舊車,總數量約800萬輛,再考慮到排碳更高的舊車占其中七成,我估計總排碳量會來到5000萬噸,這是很可怕的數字。

所以,其他部分我們沒辦法,但是對排碳占16%的交通產業,就要去思考我們可以做什麼,這也是車廠的責任。

問:具體來講,車廠可以做些什麼?

答:以KIA來說,我們要做的是,在2026年之前,陸續引進11款電動車,第一款在11月中就會公開了,所以,我們不會只在原地等待,而且還訂下目標,要在2025年的時候,將電動車的銷售占比拉高到30%,這當然是一個理想值,但我們會去努力。

目前KIA在台灣的新車銷量,一年大概是4000輛,如果2025年電動車的銷售目標可以達到,那就是1200輛,我剛才提到,一輛油車每年排碳大概2.4噸,如果換成零碳排的純電動車,等於幫助台灣一年減碳2880噸(編按:相當於7.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為了達到上面的目標,我們必須透過科技,吸引更多人購買電動車,所以,KIA今年更換新廠徽,把原本KIA Motor Company的「Motor」字樣拿掉,其中含義就是重新設定品牌理念,朝「Movement that inspires」的方向發展電動車、自動駕駛、物聯網,以及車聯網技術。

舉例來說,我們為了讓使用者能夠快速充電,於是充電技術發展到充電5分鐘可以跑100公里,充電18分鐘就可以跑450公里,這需要科技含量,否則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灌進去那麼多電,就我的了解,目前也只有保時捷、特斯拉、KIA辦得到。(延伸閱讀:「911不改,其他的都要改!」保時捷宣布,未來10年全面推出電動車)

20210930-專訪起亞(KIA)汽車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柯承惠攝)
李昌益指出,KIA對發展電動車的決心,可未來年引進11款的目標看出端倪。(柯承惠攝)

電動車取代燃油車 象徵生活方式改變

問:要吸引消費者,除了減碳訴求,有沒有更具體的誘因?

答:電動車的出現,除了有助減碳,還有另一層意義,就像KIA新的品牌定位一樣,可以用移動來啟發人性。它的概念是,既然移動方式在進步,生活的方式也會改變,比方說,未來如果我要去台南的路上,透過自動駕駛,或許也可以像現在這樣接受你們採訪,用遠距的方式談一些理念,這段時間就不會像過去一樣,在移動過程中消失了。

另外,過去每天出門,我們可能要先等電梯、搭電梯,到地下停車場還要走到定點取車,等車子真正開上路,很可能已經是10分鐘後了;未來透過電動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我透過手機取車,人直接走到門口等車子自己開來就好,馬上省下不少移動、等待的時間,這類因為交通所浪費掉的時間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每天很可能會多出一個小時可以使用。

問:既然要推廣,未來會如何和消費者溝通電動車的好?

答:這個議題,坦白講還滿困難的,我們不像特斯拉(Tesla)一開始就是電動車,所以現在遇到一個瓶頸,就是150萬元以下的車款占我們總銷量的六到七成,其中100萬元以下的車款占比更是超過五成;問題來了,目前市場上還找不到100萬以下的純電動車可以賣,所以我們只能靠著油車搭配油電混合車的方式,一邊滿足環保需求,一邊等待市場時機成熟。

對車廠來說,現階段都是處在一個不得不的過渡期,這就好像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發展綠電,但為什麼都只設定階段目標,而不是一口氣全部換掉,背後同樣有許多實務上的考量。一般來說,電動車的成本大概是油車的1.3倍,目前看起來,傳統車廠要把電動車的售價壓到100萬元以下,至少要等到2030年,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北極火災、沙漠淹水,種種不可思議的景象為極端氣候敲響警鐘,全球減碳的腳步也被迫加快。

台灣身為貿易、製造出口大國,早已有將善待環境、善盡社會責任融入經營理念的企業,《風傳媒》與這些減碳先行者們面對面,還原出他們「綠色轉型」的成功路徑,供各界參考一二,共同守護台灣永續、為下一代略盡一份心力。➤➤觀看《零碳總動員》完整精彩報導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