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床粉碎手骨截肢,老闆竟稱「他自己要把手伸進去」!一條走廊看盡70萬移工悲歌

2021-10-08 08:50

? 人氣

當他們因為工作斷了手,有老闆怕被勞檢不讓他們去醫院,甚至有老闆反過來怒告「詐欺」、主張「是他自己要把手伸進去的」,彷彿為了賺錢就必須同意放棄一切,連身體都不再屬於自己...(謝孟穎攝)

當他們因為工作斷了手,有老闆怕被勞檢不讓他們去醫院,甚至有老闆反過來怒告「詐欺」、主張「是他自己要把手伸進去的」,彷彿為了賺錢就必須同意放棄一切,連身體都不再屬於自己...(謝孟穎攝)

「很多人說他們來台灣是為了賺錢,但也要問他們生而為人的需求有哪些,我們似乎一直沒把他們視為『人』,而是看成勞動力、機器……」

超過70萬名在台灣撐起全島經濟、陪伴老人與病人的移工,究竟面對怎樣的生活?6日國家人權博物館之「移動人權」特展開幕,展區2樓走廊數個小房間便濃縮各種飄洋過海的人生──台灣成衣業年產值178億新台幣、漁業光是秋刀魚年產值就有45億新台幣、台北捷運單月旅客人次近2000萬人,來自東南亞各國的人力撐起多數台灣人不願從事的廠工、漁工、基層建築工等職業,回應他們的卻未必是一句感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照顧阿嬤被監視器24小時盯看、想跟家人講電話卻被指責「怠工」、假日想辦聚會卻被質疑「都是印尼人會不會很危險」,這是多數移工的日常。當他們因為工作斷了手,有老闆怕被勞檢不讓他們去醫院,甚至有老闆反過來怒告「詐欺」、主張「是他自己要把手伸進去的」,彷彿為了賺錢就必須同意放棄一切,連身體都不再屬於自己。

「歧視與壓迫移工的狀態不只在今天的展覽,整個台灣社會就是巨大的展間,充份呈現壓迫移工的過程。」參展團隊之一、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這麼說──確實,這一切不只是展板上的文字,亦是移工在台灣面臨的真實。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整個台灣社會就是巨大的展間,充份呈現壓迫移工的過程。」(謝孟穎攝)

薪水不到2萬、卻幾乎全年無休的日常:不是因為我很喜歡做這些,是台灣人有這些需要…

「我的夢想是讓父母快樂,還有盡可能讓小孩讀書」、「我希望給小孩更好的生活,還有更好的工作」、「我希望我的癌症趕快好起來」、「我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來」──6日「移動人權」特展開幕式上,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各國移工紛紛錄下影片說出自己的夢想,他們笑容燦爛、現實卻未必總是浪漫,許多移工在離家的那一刻,就已扛上過於沉重的人生。

決定來台灣工作的少女,在清晨燒水煮飯時也燒掉了大學獎學金的通知單:「想到3個弟弟妹妹會因此輟學,我不能這樣保持沉默……」跟酗酒前夫離婚、獨自扶養3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最擔心的是孩子沒了父親又沒了母親,但她還是決定離鄉工作:「我一定要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未來,暫時放下他們……」

他們放棄夢想、忍痛離開所愛、期待來台灣能改變所愛之人的人生,來台灣卻面臨為錢所苦、幾乎沒得休息的現實。據展覽資料,移工來台前需先借款支付8–18萬元不等的仲介費之後分期償還,薪資方面製造業平均實領21,979元、家庭看護工16,798元、無最低基本工資規範的漁工甚至只領過每月7000多元的低薪──據策展人林正尉所言,有移工說「來台灣第一年根本賺不到錢」,還有薪水被扣住的移工說「來台灣兩三年,沒看過新台幣長什麼樣子」。

領著連最低工資都不到的薪水、擔負著最沉重的工作,這狀況就發生在隨時可能與你我擦肩而過、照顧著台灣長輩的外籍家庭看護工。開幕式上的一名女性移工便說,她平常幾乎無法休息、都在家裡照顧阿嬤,「不是因為我很喜歡做這些,是台灣人有這些需要。」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展間模擬一個看護工與阿公阿嬤相處的房間,那裡處處貼滿便條紙,看護工幾乎是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一天可以好好睡覺(謝孟穎攝)

據展間模擬一個看護工與阿公阿嬤相處的房間,那裡處處貼滿便條紙,餐具上貼著每日要餵食3餐、藥盒貼著3餐飯後吃藥4小時一次、輔具貼著下午要帶老人家出去散步1小時、尿壺則備註叮囑1–2小時需讓老人家解尿一次,看護工幾乎是從早忙到晚、凌晨也需時刻注意阿公阿嬤是否需要上廁所,幾乎沒有一天可以好好睡覺。

高工時的代表之一還有飄泊海上的外籍漁工。據展板資料,台灣係全球排名第3遠洋漁業大國、平均年產值400億,卻幾乎沒有本國勞力從事、幾乎由外籍漁工來承擔,原因之一就是難以想像的無限工時──從下鉤、起網到保存漁獲,一次捕撈作業時間動輒12小時以上,在捕撈之外還要修補漁網、保養機械,一邊忍受器械運轉噪音、臭氣、徹夜工作疲憊的同時,船長罵人的聲音也一刻沒停過,「快點!快點!快點快點快點……」

海上漁撈作業往往長達數月、遠洋出航更是一次1–2年,這漫長過程裡,漁工也被迫住在最惡劣的環境──由於每次出航成本都是上百萬、漁船所有空間都要盡可能用來存放漁獲,多數漁工生活起居的船艙宛如「棺材房」,就在潮濕、充滿魚腥味與飛蟲的船上度過一個個難眠的夜晚;即便是能靠岸的漁船,多數船東也會要漁工顧船,幾乎沒有可以到陸地上睡覺的一天。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多數漁工生活起居的船艙宛如「棺材房」,就在潮濕、充滿魚腥味與飛蟲的船上度過一個個難眠的夜晚(謝孟穎攝)

慘遭沖床軋斷手骨卻被雇主反告「詐欺」、斷手斷腳卻被阻止去住院 那些在台灣最沉重的傷

忍著辛苦疲憊已是日常,更糟糕的是隨時可能失去身體的一部份、甚至失去性命,2019年10月份宜蘭南方澳大橋意外斷裂帶走的6條人命,正都是住在漁船上、無法上岸的漁工──展覽現場之一的木盒子是罹難者之一、菲律賓籍漁工Jag的遺物,他原本再過半年就可以回去家鄉了,留下的卻只剩一個放著百元新台幣鈔票與一本存摺的木盒子、存摺裡是微薄的4萬元,他沒能親手把辛苦工作的微小成果帶著回家,沒入海底的木盒子被撈起時還沾滿了柴油。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他原本再過半年就可以回去家鄉了,留下的卻只剩一個放著百元新台幣鈔票與一本存摺的木盒子、存摺裡是微薄的4萬元(謝孟穎攝)

想要好好地回家,有時候可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據展板資料,就漁業部份,漁船本身即是高風險勞動現場,每100艘漁船就有1.7艘發生沉沒、碰撞、機器故障、火災等意外,長時間工作、安全設備及訓練不足等狀況更造成漁工受傷與致死率高,斷指、切割傷、落海事件時有所聞;製造業與營造業部份亦然,台灣人需要移工製造的衣物、鞋子、電子零件、汽車零件、運動用品、需要移工參與建造的捷運與高鐵,卻很少人知道便利舒適與富足的生活背後,是把風險轉移到移工身上。

就營造業來說,雖然工地防護裝備理應有安全帽、安全帶,移工仍時常因為缺乏防護裝備致墜落身亡,策展人林正尉說,即便有上鷹架的安全吊索,雇主也可能要長期趕工要求移工脫下來、避免礙手礙腳;至於高風險的工廠環境,化學藥品常常缺乏母語標示、移工容易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腐蝕性藥劑傷害,若是高速轉動與巨大威力的器械缺乏安全防護措施也將釀禍,據勞動部統計,高達7成職災就起於操作機械時不慎被夾、被捲入、被刺割擦傷。

當一個移工因為工作身受重傷,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因為不懂中文不知後續可以尋求哪些協助,勞保提供的醫療、傷病、失能給付大半需要透過民間團體協助爭取,甚至,即便法律規範雇主必須依法於移工受傷後8小時通報勞動檢察官機關,有些雇主會刻意不讓移工就醫、要移工別住院「回家休息」,事情被發現時往往也是好幾個月以後了。

即便有受傷的移工鼓起勇氣爭取自己權利,面臨雇主報復也時而有之。據展場一疊訴訟文件,一名移工從事鍛造機壓鑄工作不幸被沖床軋碎手骨、傷重截肢,該移工向勞保局請領傷病給付、也向雇主提起民事訴訟求償百萬元,之後卻被雇主告「詐欺取財」──雇主認為移工是故意自己把右手伸進機器裡的、是故意伸腳踩下啟動踏板的,即便本案後來不起訴,那過程移工看著失去的斷肢再看看雇主指控的罪名,心裡的傷恐怕仍是一道道劃上去、難以消除了。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即便有受傷的移工鼓起勇氣爭取自己權利,面臨雇主報復也時而有之(謝孟穎攝)

「整個台灣社會就是巨大的展間,充份呈現壓迫移工的過程…」

即便有機會熬過低薪又疲憊的日子、且能四肢完好地返鄉擁抱好久不見的家人,移工也會有無形的傷。據展板資料,即便移工能有休假時間、想找朋友聚聚,聚會場所要選哪就是個大問題──台北車站一樓大廳是移工少數可喘息的空間、他們卻數度被以「都市門面」為由驅趕不得使用此空間,就算有民間團體想找個場地讓大家來運動來聊天,也總會面臨場地管理機關的質疑,他們問「都是印尼人會不會很危險」、擔憂被鄰居說話、說一定要有5個台灣志工陪在旁邊管秩序,甚至還有人問:他們會不會很吵?垃圾會自己收嗎?

就現行法規,一個外籍移工每簽約一次可在台灣待4年、最長可續約3次、在台灣度過12年的人生,而仰賴移工撐起製造業、營造業、長照等產業的台灣人,終究必須思考如何好好對待這些在台灣付出最長12年人生的人──他們不只是「外」、不只是「勞」,他們是就在你我身邊生活的人們。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希望大家看看70萬移工面對了什麼」,這便是「移動人權」特展的初衷(謝孟穎攝)

「很多人說他們來台灣是為了賺錢,但也要問他們生而為人的需求有哪些,我們似乎一直沒把他們視為『人』,而是看成勞動力、機器……」這是特展「移動人權」策展人林正尉的感慨之一。林正尉於展覽開幕記者會表示,台灣於30年前通過《就業服務法》合法引進外籍移工、填補長照社福產業的空缺人力,30年後這些被視為「暫時」、「補充」的人力卻已成為台灣產業很重要的經濟貢獻者,如今台灣已經很難把這些人視為「客工」,必須承認他們就是在台灣生活的一群人、也必須去思考他們生而為人會有哪些需求。

「希望大家看看70萬移工面對了什麼」,這便是「移動人權」特展的初衷。據國家人權博物館新聞稿,為了讓更多台灣人認識移工的處境,「移動人權」特展自2020年起便邀集台灣14間公私立博物館、15個長期陪伴移工的民間團體一起舉行共學工作坊,展場的一字一句都是人權工作者多年所見移工處境,這些第一線證言也將帶領台灣人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參展團體之一、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表示,台灣對70萬移工的壓迫事情從未終止,單就2021年就發生多起事件,諸如被迫住在船上的高雄漁工因露天洗澡沒戴口罩被開罰、工廠移工群聚感染COVID-19也揭露惡劣擁擠的住訴環境、勞動部甚至以防疫為由禁止所有移工跨行業轉換工作,展覽能揭示的也只是移工面臨各種狀況之冰山一角:「歧視與壓迫移工的狀態不只在今天的展覽,整個台灣社會就是巨大的展間,充份呈現壓迫移工的過程……」

20211006-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外勞、移工、看護工資料照
「「很多人說他們來台灣是為了賺錢,但也要問他們生而為『人』的需求有哪些」

「移動人權」特展所在的一條走廊可能說不完移工在台灣面臨的壓迫、真實人生的苦痛,但在一條走廊承載的故事,也是讓更多台灣人理解移工處境的開端──那些飄泊到異鄉的人們都希望明天會更好,如果台灣人們能對他們多一分理解,明天,應該真的有機會變好吧。

了解更多移工在台灣處境,請參考國家人權博物館「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二樓(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時間:2012年10月6日至2022年3月27日,每日09:00-17:00,周一休館
更多資訊:「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專頁(連結)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