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武昌起義110周年─為什麼要捍衛中華民國?

2021-10-10 07:20

? 人氣

蔣中正並沒有接受蘇聯的「統一戰線」,而是在以優勢兵力推翻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之後,打算繼續一鼓作氣消滅共產黨。直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被張學良、楊虎城脅持的蔣中正才接受了史達林「與中國共產黨聯手抗日」的建議。1937年9月22日,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兩個月,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撤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中華民國的重歸一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直到80年前的1941年4月13日,中國與日本不宣而戰的戰爭一度被視為蘇聯與日本的「代理人戰爭」,因為不只中共的8路軍與新4軍是在國民革命軍的名義下投入抗戰,蘇聯還是國民政府最主要的外援管道。可是隨著《日蘇中立條約》的簽署,蘇聯決定集中全力對抗德國,為了緩和與日本的關係,切斷了對國民政府的援助。

到了抗戰爆發之後,日軍體認到中華民國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不敢再扶持分離主義政權,於是扶持北洋遺老王克敏出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照片來源:寫真周報)
到了抗戰爆發之後,日軍體認到中華民國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不敢再扶持分離主義政權,於是扶持北洋遺老王克敏出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照片來源:寫真周報)

幸運的是,在蘇聯退場的兩天後,與日本矛盾逐漸加深的美國頂替了蘇聯的位置,開始對國民政府提供援助,總算讓抗戰能延續下去。蔣中正把美國勢力引進中國,驅逐日本與平衡蘇聯的大戰略終於實現。然而這並不等於,中華民國就此進入美國的勢力範圍。因為日本方面在抗戰爆發後,同樣目睹到了中華民族主義被動員起來以後的可怕力量,開始調整對華政策。

日軍不再主張瓜分中國,或者建立另外一個滿洲國,而是要扶持信仰孫中山先生「大亞洲主義」的中華民族主義者來領導一個親日的中華民國。他們先是以王克敏與梁鴻志等北洋遺老為基礎,在北京與南京分別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但這兩個親日政權卻因為對日本的獨立性不足,還有作風過於保守,始終得不到知識份子的支持。

同盟國與軸心國之爭

於是孫中山遺屬的撰寫者,國民黨元老汪精衛便得到了扶持,在1940年3月30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這個南京國民政府,使用與蔣中正撤退到重慶的國民政府一模一樣的國號、國旗與國歌。南京國民政府不只與重慶國民政府一樣以孫中山為國父,就連一開始的國民政府主席也是指定人在重慶的林森擔任,直到林森1943年去世,才由汪精衛和蔣中正兩人分別在南京與重慶接替其職務。

不只是重慶與南京,就連中國共產黨主導下的延安,表面上同樣高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孫中山先生遺像。這可能是自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以來,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的中華民國首度廣泛為國際社會,還有全體國人承認的一刻。許多人為此表示,這是蔣中正與汪精衛達成的一個高明「默契」,讓中華民國無論在同盟國還是軸心國贏得二戰勝利的情況下都成為戰勝國。

此種雙保險的說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其實是言過其實的,蔣中正與汪精衛的國民政府雖然都以孫中山的傳人自居,要將《三民主義》裡的「民族主義」貫徹到底,可實際上他們選擇的盟友和敵人卻南轅北轍。汪精衛政權代表的,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累積了整整100年敵視西方的民族情緒,這個情緒在太平洋戰爭剛爆發時,其實是非常有用的。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0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