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武昌起義110周年─為什麼要捍衛中華民國?

2021-10-10 07:20

? 人氣

在今天大陸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博物館前,仍能看到象徵大漢主義的鐵血十八星旗。(照片來源:Mongol)
在今天大陸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博物館前,仍能看到象徵大漢主義的鐵血十八星旗。(照片來源:Mongol)

所以在武昌起義成功後的3天內,從武漢三鎮和西安都傳出了滿族旗人和平民遭革命黨人無差別屠殺的消息,只因為革命黨人相信革命的目的是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純潔國家。革命軍使用的旗幟為鐵血十八星旗,18顆星代表的是關內的18個漢人行省,代表革命黨人不是不要東北、蒙古、新疆與西藏,就是認為這18個行省的地位比東北、蒙古、新疆與西藏還要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後來孫中山先生發現這樣下去,中國遲早將因種族矛盾而分裂,所以他在1912年1月1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時候,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強調漢、滿、蒙、回、藏等五大族群同為中華民族,應該攜手團結推動民族統一。然而手中沒有軍隊的孫中山,之所以能成功推翻滿清,靠的還是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的陣前起義。

於是孫中山便將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正式開啟了中華民國的北洋政府時代,而北洋政府以同盟會成員趙鳳昌所設計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目的就是要貫徹五族共和的信念。雖然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袁世凱,最終要的還是當漢人皇帝,於1915年12月12日宣告將國號改為中華帝國,自己登基為皇帝,給中華民國帶來了建國以來首次的亡國危機。

從五色旗到青天白日滿地紅

所幸袁世凱這種走回頭路的思想,在進入共和以後遭到絕大多數知識份子的反對,尤其是他所帶出的北洋新軍所反對。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袁世凱在1916年3月22日發佈《撤銷帝制令》,宣布撤銷中華帝國,亡國兩個半月的中華民國才又重新活過來。稱帝失敗不到三個月後,袁世凱就病逝,然而中國的民主卻沒有因此「信手拈來」。

袁世凱(Wikipedia / 公有領域)
袁世凱於1915年12月12日宣告將中華民國國號改為中華帝國。(Wikipedia / 公有領域)

就如同2003年海珊(Saddam Hussein)被推翻後,伊拉克沒有馬上民主,而是陷入長達16年的動亂一樣,袁世凱去世換來的只是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動盪。北洋政府裡許多留學英美又年輕有為的官僚,試圖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開始反省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機會,以和平手段廢除不平等條約,並在美國建立的「華盛頓體系」下取得了不小成效。

然而以顧維鈞為代表的文人精英,卻如同孫中山一樣無法控制自己手下的軍閥。這些袁世凱大總統帶出來的北洋軍閥,在袁世凱去世後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為了爭權奪利彼此大打出手,甚至還與日本、英國以及法國等殖民主義國家相勾結,憑藉外力支持打擊異己。任憑北洋軍閥繼續割據下去,中國將永遠陷入四分五裂的局勢。

於是以廣州為據點的孫中山,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展開聯俄容共政策,在蘇聯的幫助下改組中國國民黨。之所以聯合蘇聯,是因為當年只有打著反對帝國主義旗號的蘇聯,願意向國民黨提供援助。當然蘇聯援助國民黨的條件,是國民黨要容納中國共產黨的存在,兩黨聯手推翻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背後支援的北洋政府。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0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