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勝過專才—《進擊:未來社會的九大生存法則》選摘(3)

2018-02-26 05:10

? 人氣

但是,在網際網路問世前,大眾鮮有機會貢獻其他種類科學知識的創造。近年,許多公司、個人與學術領域利用全球通訊網路,為個別問題的解決增加投入的腦力,更重要的是,增進企業或學術實驗室中稀薄地帶往往欠缺的認知多樣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過去獨自生活、語言不通,到如今可以自在用更艱澀、專業的中文在職場上工作,Erica透過自己的努力適應了環境的困難(圖 /翻攝自移民署「新住民全球新聞網」影片)
職場(圖 /翻攝自移民署「新住民全球新聞網」影片)

由製藥商禮來公司創立於2000年的意諾新(InnoCentive),把事業模式打造成,能夠為客戶提供這種高度通才的智力肌肉。大公司、商業研發實驗室,或學術研究計畫把遭遇到的困難問題傳送給意諾新後,意諾新把問題張貼於線上布告欄,來自兩百多個國家近四十萬名專業與業餘科學家經常造訪這裡,其中有過半數住在美洲以外地區。這些可不是普普通通的科學難題,如果默克製藥廠(Merck)這樣的多國籍製藥公司裡的數千名化學師都無法解決的化學難題,你大概不會認為可以冀望德州大學電機工程系的某個大一學生能夠解決此問題。

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張貼解方,假如行得通,就可以獲得獎酬,通常是一萬至四萬美元不等。意諾新說,大約85%的問題最終獲得解決,以問題的挑戰程度來看,這安打率算是相當高了。

不過,更讓人感興趣的是,誰解決了問題?如何解決?根據哈佛商學院學者拉哈尼(Karim Lakhani)等人的研究,成功解答和拉哈尼所謂的「領域距離」(distance from field)兩者之間呈現正相關;直白的說,解答者與該問題所屬領域接觸的程度愈低,成功解答的可能性愈高。

意諾新的解答者有超過60%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有近40%未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相形之下,後面這個事實更引人注意。事實上,其中最多產的解答者是加拿大的一位多領域能手,為了照顧父母,他從分子物理學博士班輟學。

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真話,運用技巧包裝,讓老闆買單
職場。(取自網路)

這其實不像聽起來那麼讓人驚訝,別忘了,放在意諾新平台的那些難題,通常是機構或企業裡的聰明人士沒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一家大型消費性產品公司,面臨的挑戰是以符合經濟成本效益的方法生產一種化合物,該公司可能會把挑戰指派給公司最優秀的化學家。我們總是傾向認為,一個領域中最聰慧、最訓練有素的人(專家),最能勝任他們專長領域的問題;事實上,他們通常是。

當他們未能解決問題時,我們對於「能力原則」的堅定信念將使我們認為必須找更好的解決者,例如同樣受過高度訓練的其他專家。但是,高能力具有自我複製的性質:這些新的專家跟之前的那些專家一樣,受訓於相同的優秀學府、機構、公司。可想而知,這兩群專家使用相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相同的偏見、相同的盲點、相同的無意識傾向。社會學家佩吉(Scott E. Page)在其著作《差異》中寫道:「能力當然重要,但加總起來,能力的報酬遞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