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江兵觀點:擔心恒大變雷曼,就像擔心小學生患博士後症候群

2021-10-06 05:50

? 人氣

2021年9月,中國房地產鉅子「恒大集團」財務危機全面引爆(AP)

2021年9月,中國房地產鉅子「恒大集團」財務危機全面引爆(AP)

中國恆大搖搖欲墜,不少人擔心這會導致類似「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系統性金融崩潰。但這種看法完全錯誤,「如同擔憂小學生患上博士後各種綜合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月4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恆大、恆大物業與合生創展(00754.HK)均短暫停牌。中國媒體報道稱,廣州地產商合生創展擬收購恆大物業約51%的股份。當日,港股恆指跌2.19%,報24036.37點;而未停牌的恆大系暴漲,其中恆大汽車逆市大漲29.14%。

恆大物業處置標志著中國政府當局全面整頓恆大集團正式拉開序幕。恆大問題集中爆發,國際金融機構和媒體認為是中國雷曼時刻到來,這種看法完全錯誤。恆大很難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按照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的說法,中國還沒有金融系統。這就如同擔憂小學生患上博士後各種綜合症。但是,恆大暴雷會對房地產行業產生振動,如果房地產行業出現問題,勢必會對各地財政收入帶來直接影響,雪上加霜。

救贖恆大正式啟動

根據媒體引述內部消息稱,合生創展收購恆大物業股份後,將獲得後者的控股權,合生創展給恆大物業估值超400億港元。知情人士表示,「恆大物業上市不到一年,如要出售控股權,需要香港聯交所同意,這次轉讓控股權是經過香港聯交所同意的。」據悉,恆大物業於去年12月上市,距今未滿一年時間。根據港股主板上市規則規定,控股股東自交易日起6個月內不得以任何方式處置所持公司股票,自前述6個月屆滿之日起6個月內,不得喪失控制權。

此前,筆者已經分析過:中國要處置恆大問題並不是一個難事,可以用行政的手段加上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恆大最有可能的解決方式是在行政主導下,多家企業聯合接盤,比如由央企牽頭、民企加入,聯合起來對恆大進行分拆,比如地產分拆,或者按照地域進行分拆。另外金融系統處置就按照當時解決P2P的模式,而且這一塊所佔份額很小,比較容易。

而此後路透社引述多名來自中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消息人士的報道也印證了筆者的判斷。報道稱, 中國中央政府不太可能直接干預恆大危機,計劃爭取國企與萬科、華潤置地及中國金茂等,有國家背景的地產開發商參與收購恆大的資產。幾家國企已經對恆大在廣州的資產進行了審查,其中廣州城投集團接近收購恆大廣州足球俱樂部體育場及周邊住宅項目。

中國恆大並非出現嚴重資不抵債,而是受到金融監管當局「三條紅線」的強硬約束,不能獲得銀行貸款、發債和新上市融資等,各種融資渠道全部被堵死,出現流動性枯竭而已。監管當局倒逼恆大首先出售資產展開自救,比如前述出售物業。之後,出售囤積土地,房產項目等。最後,會處置債務。

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去年底,馬雲曾公開講,中國不會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因為,中國還沒有金融系統。馬雲所講的金融系統如果說現代的、發達的金融系統,的確尚未建立,這是中國金融的問題,反過來看,這又是中國面對問題時的一個「優勢」。

第一,與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背景完全不同,中國至今尚未建立美國14年前發達的金融系統。2007年美國因為房地產引發的金融危機在中國依然很難發生,因為中國缺少金融衍生品。美國房地產證券化發達,在此基礎上產生很多金融衍生品,一旦房價下跌,各種衍生品連環暴雷,中國房地產原始的證券化都沒有,更沒有衍生品,中國即便做夢想爆發美國次貸危機,也不可能實現,因為現在連產品都沒有。

第二,中國金融系統分割、隔離。中國金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資管等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不得交叉。房價下跌直接受影響的最多的是銀行業,不過,中國按揭貸款個人首付最低30%,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壓力測試多年至少可以抵御房價下跌30%,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稱下跌一半也不怕。

第三,中國金融區域隔離。由於美國金融化過度,華爾街任何產品出現問題會對整個金融行業產生衝擊,中國金融行業彼此互相不交叉;在地域上也是隔離的,比如江西金融問題,遠遠影響不到隔壁的湖南。中國金融的行業隔離、地理上的隔離是金融不發達的標誌,也是抵御金融風險的「優勢」。

恆大們」會讓地方財政雪上加霜

根據第一財經報道,中國31省份上半年財政收支「成績單」陸續發布,根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軋差,僅上海市出現「財政盈餘」,其餘30個省份均存在收不抵支問題。

地方財政收入中最大的來源是土地出讓金,俗稱賣地收入,當中國最大的房企恆大暴雷後,勢必會對其他房企產生負面影響,也會對從未真正見過房價下跌的居民產生心理衝擊,觀望甚至產生房價下跌預期。中國媒體報道,各地出現賣地面積大幅減少,地價也難以「連創新高」。

恆大危機早已遠遠超過了「公司問題」,這也是中國中央及地方地政以及各類企業不能袖手旁觀的原因。

*作者為中國金融學者。 曾擔任《華夏時報》金融部主任,並撰寫過《金融的真相》和《經濟的假像》等著作。 他常替國內外多個媒體做關於中國經濟議題的評論。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標題為:恆大難成雷曼 或減財政收入)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