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專文(5):搶救高鐵大作戰

2015-01-11 05:25

? 人氣

遺憾的是,雪隧在二○○六年通車之後,到現在即將屆滿十年,我當時的預言逐一實現。十年折騰下來,披著「農舍」外衣的「別墅」一棟棟蓋起來,鯨吞蠶食似地攫食良田,優美的環境正在快速消失中。這一塊在台灣經濟奇蹟背後好不容易留下的淨土,似乎也沒能守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下一個遭破壞的淨土,或許是花蓮。隨著蘇花替代公路的完成,都會人可以快速到達的地方,都會面臨相同困境。鐵皮屋和農舍林立,全都是台灣人習慣便宜行事下的產物,不但景觀破壞殆盡,也為國土帶來無可回復的傷害。

過去,交通引導開發的腳步,現在,隨著交通愈來愈方便,道路開發到哪裡,破壞就到哪裡。我們不禁要問,交通發達是好事,還是壞事?

凡是到過英國鄉間旅遊的人,會看到道路從中世紀後就這麼窄,窄到只能勉強容得下兩部車會車的寬度,日本鄉下的道路也是,始終保存原來的鄉村風貌,不會為了觀光旅遊,將路愈開愈大條。

凡道路經過,面貌全毀

但是在台灣,走一趟西濱快速道路,可以發現「台灣特色」正在消失中。從八里過去是下福,下福原本是純樸的漁村,現在已經不見了,旁邊蓋了林口火力發電廠,沿路的漁村和鄉村風貌只有留在記憶中,轉而看到的是一處又一處用來養蚊子的工業區。

一路開到嘉義縣的東石、布袋路段,西濱加上輔助道路形成六線道的筆直大馬路,就像用巨大斧頭剖過鄉村的醜陋刀疤。大馬路上絕少看到車,卻徹底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鄉下的老先生、老太太連過個馬路,都可能要了他們的命。農村、棲地破碎,人際關係也跟著改變。

這就是盲目建設的結果。從外表看起來像是國家注意建設,實際上卻是讓台北人能四通八達,在最短時間內到每個角落,即使到日月潭也只要三個半小時。這正意味著從台北出發,在三小時半內就可以到台灣任何地方,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都大大縮短。

然而,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凡是道路經過的地方,幾乎是面貌全毀,這是台灣人要的嗎?我們犧牲了多少?得到了多少?更聚焦來說,道路所經之處的城市和鄉村有受益嗎?

宜蘭人有因為雪隧通車而受益嗎?若拉大尺度,放入時間的長河去觀察,我心中不免浮現極大的問號。當然,會有一部分人因此受益,但得失之間,又要如何衡量?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利益更大?這是宜蘭,甚至全台灣都要思考的。

從桃園到宜蘭的城市發展經驗,我所要陳述的是,我們不是不要建設,但建設要有指導準則,要有補償機制,對人以及對生態的補償。

一直以來,台灣在國土治理上,強調硬體建設、一昧追求經濟成長,卻缺乏指導準則的無限制發展模式,讓台灣早已承受始料未及的惡果,卻仍不自知。從工廠四處林立、養殖漁業興盛,違法超抽地下水,造成北從宜蘭到中南部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就是最好的例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