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年解開史前謎團:人類最早豢養的家禽,竟然是牠!一萬年前就已開始孵育

2021-09-29 08:10

? 人氣

鶴鴕是體型第三大鳥類,僅次於鴕鳥和鴯鶓。(Summerdrought@Wikipedia / CC BY-SA 4.0)

鶴鴕是體型第三大鳥類,僅次於鴕鳥和鴯鶓。(Summerdrought@Wikipedia / CC BY-SA 4.0)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最早豢養的鳥類,竟是與成人同高的走禽鶴鴕(食火雞)。研究顯示,他們收集即將孵化的鶴鴕蛋,一些拿來吃,一些孵化、並將幼鳥養大,這比人類馴化雞早了幾千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鶴鴕(cassowary)俗名食火雞,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和澳洲東北部,是澳洲特有種鴯鶓(emu)的近親。鶴鴕站立時可以和成人一樣高,體型僅次於鴕鳥和鴯鶓。鶴鴕的羽毛以黑色為主,脖子以上沒有羽毛,藍色的喉部前方有一對鮮紅色肉垂,頭上有明顯骨質冠,雌鳥較雄鳥稍大且羽毛更有光澤。

由於鶴鴕雙腿粗壯,趾爪長而鋒利,因常經常被拿來與恐龍比較。牠們攻擊性極強、具有領域性,常被稱作「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鶴鴕害羞喜獨居,而腿爪攻擊相當致命,看來似乎不是馴化的理想對象,但27日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鶴鴕出乎意料竟是最早被人類豢養的鳥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參與該研究的學者聚焦千餘枚化石化的鳥類蛋殼碎片,這些化石是從新幾內亞的狩獵採集者岩石庇護開挖尋得,這說明當時的人類在鶴鴕孵育以前,就將蛋收集起來,並將牠們養育到成年。鶴鴕有三種,研究者推測,老祖宗最有可能豢養的是最小的品種侏鶴鴕(dwarf cassowary,學名Casuarius bennetti),牠們直立高度約在100至150公分之間,體重約為20公斤。

侏鶴鴕。(Gaurav Nalkur@Wikipedia / CC BY-SA 3.0)
侏鶴鴕。(Gaurav Nalkur@Wikipedia / CC BY-SA 3.0)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道格拉斯(Kristina Douglass)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人類學與非洲研究助理教授。研究中的蛋殼經碳定年推定年分為距今6000至18000年前,道格拉斯表示,在雞被馴化的幾千年以前,人類已經開始豢養鶴鴕,「而且牠們不是小鳥,而是巨大、野性十足的走禽,牠們可以將人開腸剖肚。」據信人類馴養雞至少有9500年歷史。

新幾內亞人類收集的鶴鴕蛋化石鄰近孵化

鶴鴕具有高危險性,例如在2019年,佛羅里達州一名男子被自己飼養的鶴鴕殺死,但提出報告的學者們指出,牠們很容易發生銘印(imprint)現象,緊跟孵化之後第一眼見到的物體,這也讓後續的養育工作容易許多。

鶴鴕是新幾內亞現存最大的脊椎動物,而且牠們的羽毛和骨頭是貴重的材料,可以製作成裝飾品或紀念品穿戴在身上,而鶴鴕肉在新幾內亞也是一品珍饈。

研究團隊先是研究新鮮的鳥類蛋殼,例如火雞、鴯鶓和鴕鳥的蛋殼,檢視幼鳥從蛋殼獲取鈣質期間,蛋殼內側產生什麼變化。他們利用高解析度的3D影像進行這項研究,並建模模擬孵化過程中各階段的鳥蛋是什麼樣子。他們先將這些模型與現代的鴯鶓與鴕鳥蛋比較,然後才用在鶴鴕蛋殼化石上頭。

他們發現,大部分的蛋殼都很接近成熟階段,道格拉斯說這個模式不是巧合。研究成果顯示,千年萬年以前住在這些庇護所裡頭的人類,在蛋裡頭的鶴鴕幼鳥長出羽毛時,就把鶴鴕蛋收集起來。

收集鶴鴕蛋 為了食用還是孵育?

這些人類收集即將孵化的鶴鴕蛋可能是要孵育牠們,也可能是為了食用。受精且發育出胚胎的蛋,在一些文化中被認為是佳餚,但道格拉斯說,研究團隊推測這些人類的目的是孵育幼鳥。「我們也檢視蛋殼是否曾被火烤,結果沒找到足夠的烤蛋殼樣本,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在孵化鶴鴕蛋,而不是煮食它們。」

而胚胎發育較不成熟的蛋,則有較大比例出現火烤跡象,這可能表示,當蛋的內容物大部分為液體時,就會被煮熟食用。道格拉斯解釋,現今的高地地區,人們從幼鳥階段開始飼養鶴鴕,是為了獲取牠們的羽毛、交換其他鳥類或者食用。在過去,鶴鴕很可能有很高價值,因為牠們是新幾內亞體型數一數二的脊椎動物。由於野生的成年鶴鴕難以狩獵取得,從幼鳥開始養育,代表人們可以掌握羽毛和鳥肉等資源。

不過,關於老祖宗如何孵育鶴鴕,研究者尚未掌握全貌。鶴鴕並不會每年都在同一個地點築巢,而且雌鳥產下蛋後,雄鳥會接管鳥巢。如果人類要孵育鶴鴕,他們就必須知道鶴鴕巢在哪裡,雌鳥什麼時候下蛋,而且還要抓準時機在蛋孵化以前取走那些蛋。道格拉斯說:「人們可能獵殺雄鳥才拿走蛋,因為雄鳥不會讓巢不受看管,而且孵化期間牠們吃得也不多,這使牠們面對獵捕時更容易受傷或死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