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衡觀點:重點不在通膨,在聯準會如何因應通膨

2021-09-23 05:50

? 人氣

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並非造成這一波通膨的主因。(資料照,取自美國聯準會官方FB)

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並非造成這一波通膨的主因。(資料照,取自美國聯準會官方FB)

新冠疫情爆發後,供應鏈中斷、勞工短缺、航運瓶頸導致全球經濟陷入混亂,加上各國央行實施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及先前貿易戰的後遺症,全球各處早已潛藏多個威脅與危機的因子,有些是灰犀牛,有些則是黑天鵝。其中最顯而易見,朝我們逐漸走來的灰犀牛是通膨。但筆者認為通膨灰犀牛並不足懼,真正需要小心防範的,是各國央行(特別是美國聯準會)在處理這隻灰犀牛時,若稍有不甚,可能引來一大群黑天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今有許多複雜的威脅因子,通膨只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雖然有很多因素引發此次通膨,但主軸仍是由疫情所導致的供應面混亂,造成全球原物料價格、運費與勞工薪資飆漲與短缺。在此主軸下,需求面的起伏只是加劇或減緩物價的輔助性因素。

聯準會量化寬鬆並非通膨主因

美國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勢減緩,且大宗物資漲勢趨平,預料未來供應鏈問題即使不會改善,也不致大幅惡化。即使將來疫情好轉帶動需求轉強而使物價上漲,通膨失控的機率仍不大,主要是因為疫情好轉也會改善供給條件,抵消因需求上升而帶來的物價上漲。因此,儘管我們不能排除溫和通膨與輕度停滯性通膨的可能性,但大致上應是往正向發展。

聯準會的量化寬鬆(QE)政策並非造成此次通膨的主因。迄今量化寬鬆創造的流動性主要在穩定金融部門。或強化資產負債表,或成為借貸者借新還舊的資金。也就是說,量化寬鬆有相當大部分資金一直在銀行體系內流動,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在經濟前景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時,人們和企業選擇囤積資金,而不是冒險進行實體投資。基本上是經濟極度衰退的現象之一。

換匯、匯率、外匯、日圓、美元、人民幣、歐元。(美聯社)
各國量化寬鬆有相當大部分資金一直在銀行體系內流動,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資料照,美聯社)

除了滯留在銀行體系,過剩的資金尚進入了金融市場投資,包括股市、債市、房地產與大宗物資市場,造成這些投資標的的飆漲。除了大宗物資市場外,其餘市場價格上漲迄今對通膨的影響均不大。

例如,這幾年美國股市的繁榮並未造成明顯的物價上漲,台灣上一波房地產飆漲也未帶動通膨。這主要也是因為整體經濟處於相對疲弱的情況,無法讓股價與房價的走高,擴展為全面物價上漲的現象。

霹靂手段打通膨,引爆其他非通膨危機

然而,量化寬鬆對通膨不可能永遠沒有影響,其影響的大小主要看經濟循環的時間點。當經濟前景轉佳,停泊在銀行體系的資金將出籠,進入實體部門,這也是未來可能導致通膨上升的壓力之一。儘管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對挽救極度的經濟衰退十分吃力,但對付通膨仍然非常有效,特別是針對這種流動性過剩導致的通膨。

在2008年,聯準會將美國的CPI由5.5%一下子打到-2%,雖然成效卓越,但也同時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事後看來,相較於全球金融危機,5.5%的通膨根本不應是重點。為了抑制相對溫和的通膨,採用霹靂手段,反而引爆其他對貨幣政策敏感的非通膨危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