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專文:因為感恩,所以富有

2018-02-17 05:50

? 人氣

小時候,我們習慣了用家裡最好的東西,久而久之,就以為那是規則、是規律、是必須、是無可爭議的公理,其實說到底,那不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多麼善良、多麼美好、多麼值得家人為我們如此奉獻,而只是因為我們是多麼幸運,幸擁有這樣一雙善良、美好而願意為我們奉獻的父母。

小時候,我們習慣了用家裡最好的東西,久而久之,就以為那是規則、是規律、是必須、是無可爭議的公理,其實說到底,那不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多麼善良、多麼美好、多麼值得家人為我們如此奉獻,而只是因為我們是多麼幸運,幸擁有這樣一雙善良、美好而願意為我們奉獻的父母。

對一切善意心懷感恩

我們為什麼要感恩?──因為他人有權對我們保持冷漠,有權認為我們不重要,有權拒絕為我們提供服務,然而他人沒有使用這些權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坦率地說,生命生而平等,我們沒有誰真正高人一等,也不見得具有什麼先天的優越性,他人完全可以不拿我們當回事,完全可以無視我們所需要的幫助,完全可以不向我們大開方便之門,他們的確有這個權利,尤其當他們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所以,來自他人的每一份關愛、每一個幫助,甚至每一絲微笑,都傾注了他對我們付出的情感、犧牲的時間精力和心中的善意,那並不是我們生而應得的,而是他人自發的禮遇或在緊要關頭對我們的格外開恩。所以我們應當對我們得到的禮遇心懷感激,對我們領受的幸運充滿感恩。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他人對我們的善待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時,只有當我們不安於受惠於人時,我們的感恩心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油然而生。所以,感恩之心不屬於自戀者,不屬於那些無法客觀公正評價自己的人,不屬於那些難以用平常心看待自己、將自己與旁人一視同仁的人。當我們眼中看到的自己毫無疑問就是比他人更高、更優越、更配得上特權,那時我們也就必然陷入了深深的「自戀」而忘卻了對他人的善意報以感激,對命運的善意心懷感恩。

這裡的「他人」指的不僅是從我們生活中偶然擦肩而過的路人,或者那些只是有過數面之緣的陌生人──我們像撞球似的在短暫碰撞之後各奔東西。「他人」也包括我們的親人、摯友,還有愛人。

「我」是如此幸運

人類的精神恰如人類的視覺,常常非此即彼、偏離中道,陷入要嘛近視眼、要嘛遠視眼的極端狀態。「近視眼」就意味著一個人只看得見一己之私,缺乏遠見,只關注自我的得失而對稍遠一點的他人、社會、下一代毫無關懷、毫無擔當。「遠視眼」則意味著一個人往往銘記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幫助,對此千恩萬謝、心存歉疚,卻對家人、愛人朝朝暮暮、點點滴滴的奉獻視若無睹、格外健忘,反倒是念念不忘家人種種的不周到,或對在愛人那裡受到的各種大小委屈耿耿於懷、心存怨氣,一旦發生口角或爭執,激烈的控訴便如山洪暴發般傾瀉而出,對對方的缺點如數家珍,將對方斥責得一無是處。就像家人天天為我們熬藥並端藥到我們的床邊,我們習以為常,偶爾有一天讓我們下床自己熬藥、自己端藥,我們倒會生出許多不滿與埋怨來。

小時候,我們習慣了用家裡最好的東西,久而久之,就以為那是規則、是規律、是必須、是無可爭議的公理,其實說到底,只是緣於家人因愛而謙讓,那不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多麼善良、多麼美好、多麼值得家人為我們如此奉獻,而只是因為我們是多麼幸運,幸運地降生在這個有愛的家庭裡,幸運地擁有這樣一雙善良、美好而願意為我們奉獻的父母。

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這樣的好運氣,有些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或母親,他不要任何的好東西,只要有一點父愛或母愛就深感滿足;有些孩子並不是降生在眾人的祝福中,生而無辜,卻背負重擔;有些孩子生下來不久,父母便雙雙出遠門打工謀生,數十年不回家,他從不知道與父母一邊一個手把手是怎樣的妙不可言……捫心自問,我們憑什麼四體不勤卻衣食無憂?憑什麼不勞而獲,坐享父母之所成?我們憑什麼付出很少,卻收獲很多?要知道,能被家人關愛著,能有家人讓我們發脾氣,能有人希望分擔我們生活起伏時的喜怒哀樂,那是多好的命,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真的配得上他人這樣無微不至的關照與愛護嗎?

對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東西。

付出,是一種富有

那麼該如何感恩呢?──感恩不只是言謝,更在於銘記於心,落實於行。「言謝」二字終究基於「言」,那是口舌之謝,卻未見得銘感五內、深入骨髓。「恩惠」二字植根於「心」,與之相對應的「感恩」二字底下也是「心」,這就在暗示著我們,真正的恩惠是他人發自內心的善意,所以真正的感恩也當以自我發乎於心的誠摯感激相回饋。就像俗話說的「大恩不言謝」,並不是說我們對那些施恩於我們的人、那些主動與我們共同擔當生活重負的人,不應該說一聲「謝謝」,而是說單是嘴上的「謝謝」太過隨意、太過輕巧,無論說多少遍,無論說得多麼真摯感人,這口頭的發音終究不足以與對方的情義和付出相提並論。「謝謝」之所以成為一種美好的禮貌,就因為它是用誠心誠意去回應他人的好心好意,以莊肅的敬重迎對真實的友善,這「禮」萌生於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而絕不是敷衍,不是做作、不是口頭禪,不求裝扮自己的「知書達禮」之「貌」,也不是用這一句話來償還人情,借此一筆勾銷他人對自己的關照。所謂「禮貌」,「禮」是精神實質,「貌」是表達形式。言語的「謝謝」若不是發自內心的「敬禮」,那麼就只剩下流於表面的「外貌」,那也就算不得什麼美好的禮貌了。

同時,感恩不必急於回報,否則他人的美善反倒被我們當成了一種心頭的負擔。他人的好意反倒成了我們寢食難安的虧欠。「接受並給予善意」,或許才是真正的感恩之舉。對於他人發出的善意,我們應當恭敬地接受,銘記於心,並且從自我出發,盡心盡力給予他人善意,輸出給更多人善意,更廣闊地傳播善的種子。接受愛,享受愛,並傳遞愛,才是感恩的王道。這個過程歡樂而坦然,平和而忠誠。

「恩」基於情義。施恩不求報償,感恩不為還債。這不是生意場上的等價交換。所以真正的感恩之心從不問「取」與「捨」是否持平對等。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原因。所謂「點滴之恩」,只是施恩者發自內心的寬宏自謙,自問不過是舉手之勞,而不應是「受恩者」對好處收益的斤斤計較;同樣,所謂「湧泉之報」,當是「受恩者」以德報恩、恩恩相報的自發報答,不應出自「施恩者」的索取之念。而感恩者「湧泉相報」的對象,往往不只是那個善待自己的恩人,源源不斷的泉湧之下,會常常惠及更多的近人、遠人、陌生人。在這個世界上,感恩之情是善的推動者。

「感恩」二字內涵豐富、意味深沉,它需要我們學會接受溫情與關愛,那不代表「軟弱」,同時需要我們學會傳遞溫情,奉獻我們的愛,那不是一種「喪失」。能付出,是一種富有;能付出得越多,就越富有;別人從我們這裡得到得越多,我們越偉大。

希望我們生活在哪裡,善就在哪裡生根。不論我們遭遇如何,或者失去了多少,希望我們最後心裡還有愛。若真是如此,那該多麼值得感恩。

《好的孤獨》書封(東美出版提供)
好的孤獨》書封(東美出版提供)

*作者為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復旦大學副教授,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其教學風格與內容深受學生喜愛,她的課也被評為「我最喜歡的復旦課程」。本文選自作者《好的孤獨:復旦名師的課後哲思》(東美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