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從綠粉狂賀張亞中,談政壇「你的敵人不是你的敵人」的仇敵共利模式

2021-09-19 06:20

? 人氣

張亞中在國民黨主席選舉民調領先,綠粉一片歡呼。(資料照,蔡親傑攝)

張亞中在國民黨主席選舉民調領先,綠粉一片歡呼。(資料照,蔡親傑攝)

國民黨主席選舉,因為張亞中的異軍突起,也帶動了新聞熱度。不過很有趣的是,在媒體透漏張亞中民調逆轉勝、暫時領先各方看好的朱立倫時,許多偏綠的網路論壇、臉書粉專,充滿了向國民黨、向張亞中的道喜之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錯誤,急著要和中國統一的張亞中,希望消滅民進黨支持者的偏獨主張(別說綠粉支持的台獨了,張亞中連李登輝一派那種中華民國本土化的主張都不能接受),照理來說要消滅台獨的急統主張者掌控國內最大在野黨,偏綠傾獨的支持者應該如喪考妣才是,怎麼會喜上心頭、恭喜之聲不絕於口呢?

當你的對手開始在你的陣營「挑對手」

這絕對不是反串,因為同樣的情況,在2015年國民黨總統初選的洪秀柱破磚民調已經出現過一次,雖然缺乏可靠的數據顯示綠粉在那場沒有排綠的全民調,有「贊助」洪秀柱讓她以高出門檻許多的比率,成功破磚取得國民黨總統提名權,但綠粉們希望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參選是當時媒體的民調數字可以看得出來的。

同樣的例子還可以在去年總統選舉,綠粉於國民黨總統初選、有意無意在幫「九二共識選贏高雄市長」韓國瑜造勢的行為中看到。

124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參觀竹科。(葉信菉攝).JPG
洪秀柱在2015年國民黨總統初選民調破磚成功,打亂了許多黨內大老的盤算。(資料照,葉信菉攝)

我們先不管在台灣和中國「隔離」獨立自主是不是代表主流民意,但如果把統獨看做一條光譜,一邊是「一定要統」一邊是「一定要獨」,中間就是那種「現在先不要做決定,以後在看看」的「中間選民」。當有一方對統獨的主張越激烈,另一方就更容易爭取中間選票。這就是綠粉們希望洪秀柱、張亞中的統一論鐵粉掌握國民黨的主因。

其實政壇上也不止獨派期待急統派這一種表面上如仇敵,事實上卻呈現一種共利結構的「與敵人共舞」模式。

1995年國會選舉,朱高正代表新黨、現任高雄市長陳其邁代表民進黨,都在高雄市北區選區參選,朱高正和陳其邁彼此「捉對廝殺」,甚至用對方名字的諧音互罵粗口(真的是粗口,有興趣知道的請去查維基百科的朱高正條目),最後朱高正在該選區贏得最高票,陳其邁也拿到民進黨內第一高票,雙雙成功當選。

兩極對殺昏天黑地,倒下的全是同志

嗯,等等,怎麼會雙雙當選?原因是當年的國會採用和目前地方議會相同的複數選區,和敵對黨派候選人互罵實際上不但傷不了對方,還會有讓鎂光燈集中於兩人的效應,苦了的反而是同黨候選人──可能因同黨的某一位候選人票衝太高而落選,畢竟同黨候選人是分食同一籃子的選票。

捉對廝殺互相拉抬的例子還有鋼鐵立委(吳德美與其夫婿朱安雄經營安峰鋼鐵,故有此稱號)吳德美和台灣小白菜(藝名Cicciolina的史托樂Ilona Staller以AV女優選上義大利國會議員當年聞名世界,小白菜是台灣不知怎麼翻出來的譯名)許曉丹在高雄南區選區的廝殺。雖然許曉丹3次參選都沒當選,但在和吳德美捉對廝殺的那一次,許曉丹的得票到達高點,而吳德美都高票當選。

這種鎂光燈集中效應某一明星,導致他的同黨同志落選,最常被提起的例子,就是1987年當時被譽為政治金童的趙少康,以「報備」(意思是沒取得國民黨的「推薦」)的身分前往台北縣參選立委,結果因為票衝太高打亂縣黨部的部署(配票),導致多位國民黨籍候選人落選,直到34年後的今年,都還有人餘恨未消,在年初趙少康申請重回國民黨時舊事重提發洩。

20171221-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在「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是  否為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之附隨組織」聽證程序陳述。(陳明仁攝)
趙少康1987年到台北縣選立委,因票衝太高造成國民黨多位候選人落選。(資料照,陳明仁攝)

但最好笑的一次,卻是某年的地方議會選舉,某黨的女性議員候選人,指控同黨一位男性候選人對她「拍臀」吃豆腐,被指控者當然堅決否認,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當年該黨在該選區提名的5名候選人,然後涉入「拍臀事件」的1女2男3位候選人(包括指控者和被指控者,以及恰巧在同一場合出現、也連帶被新聞提到的第3人)紛紛當選,而與此事始終無關的另2位候選人卻落選了。

筆者在這邊沒有指名道姓,不是基於保護當事人之類的理由,是沒有明確的研究調查顯示其他2位候選人落選是因為被桃色新聞鎂光燈冷落(而不是他們選區經營較差之類的原因),但即使證明不了什麼,它仍是一件很有趣的選舉軼事。

表面對罵,實際確認對方「貢獻」

還有一種模式筆者在〈女權提升、少子化,一切都和生產力有關〉這篇文章提過,簡單說就是甲方跳出來指責乙方提倡某事(文章中以女權提升為例子)造成歷史錯誤,實際上卻是在確認乙方提倡的某事的確改變了社會狀況。這種幫敵對的一方確認他們的確造成改變,實際上改變根本與兩者無關的割稻尾共利模式,也不只存在女權爭辯行為而已。

政壇上的「你的敵人不是你的敵人」策略運用,除了綠粉賀張亞中的「挑選最好對手」模式,朱高正陳其邁「捉對廝殺」集中鎂光燈模式,還有女權和男權鬥士合力「割稻尾」模式之外,柯文哲「笑到你心裡發毛」模式,也非常經典。

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是2014年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全面執政下,產生「在野大聯盟」導致的結果。柯文哲和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的合作,還一直延續到2014選完,柯文哲的第一代台北市府小內閣,就用了很多民進黨人。總之隨著台北市世大運的舉辦成功,柯文哲逐漸被認為有總統相,讓此時已經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倍感威脅。

20180911-台北市副市長陳景峻11日出席市政總質詢。(顏麟宇攝)
陳景峻(左)擔任柯市府副市長,代表當時台北市的白綠共治。(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種恐懼感主要建立在柯文哲並沒有被民進黨支持者列在「敵方」,過去的選舉,民進黨勝選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製造和國民黨的敵我矛盾來分割選票,而這招卻對柯文哲無效。2018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剛好印證了民進黨的這個擔心,大部分綠粉沒有接受「寧願讓丁守中贏也要拉下柯文哲」回頭投綠,仍然基於「讓國民黨落選為先」的投票策略投給柯文哲。

柯文哲效應──寧為敵、莫為友

柯文哲在這年艱苦連任,卻讓民進黨感受更大的危機感──綠色選民可能已經有不用靠民進黨也能打倒國民黨的想像。更頭痛的是,2018民進黨不只輸了台北市,連濁水溪防線都被攻破,慘敗到「剩下台灣頭尾」,選後泛綠選民高聲要「綠白合作」應付聲勢高漲的國民黨,拒絕先安內後攘外──先把柯文哲幹掉再說。這時候民進黨看到非敵非友、不知是敵是友的柯文哲的笑,一定覺得心頭發麻。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柯文哲開始罵美國、罵蔡政府爭取偏藍選票,民進黨總算鬆了一口氣(還好柯文哲在2018選後的柯蔡會臭著一張臉沒有笑),可以順利地call回綠色選票,表面上這時候綠白已經仇深似海,實際上卻已經沒有真正選票市場上的競爭關係──現在柯文哲罵蔡政府,尤其是針對美中台關係的部分,並不會把偏綠選票「罵過來」;蔡政府如果單挑柯文哲罵不理國民黨,反而會把偏藍選票「罵過去」柯文哲那邊。反而是部分國民黨人看到「藍白合作」大招牌背後的柯文哲笑臉,開始心頭發麻。

20210224-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台北市長柯文哲(左)24日出席「願景臺灣2030」論壇。(顏麟宇攝)
柯文哲(左)出席「願景臺灣2030」論壇,讓江啟臣(右)受到國民黨內不少質疑。(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個故事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觀察,首先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用「敵我矛盾」,長期分割霸占了台灣選票市場的絕大部分選票,用「難道你要讓國民黨/民進黨贏」綁架選民,甚至在2005年合作修憲,把國會選舉修成單一選區兩票制謀殺藍綠以外的政黨(這個修憲馬上在下一次選舉看到成果,原來在國會合計有46席的小藍親民黨和小綠台灣團結聯盟,在修憲後的國會選舉總席次只剩1席,即使這次修憲讓國會席次減半,這個降幅仍然相當驚人),不管藍綠兩黨對罵再兇,事實上兩造都知道「你的敵人不是你的敵人」玩著聯合壟斷選票的把戲。

小心!你的敵人真的不是你的敵人

而柯文哲這個政壇奇怪產物,則有危險破壞藍綠共構「打倒民進黨/國民黨,非國民黨/民進黨不可」的信仰,民進黨在2018年選完後,這種「恐柯症」到達最高點,而國民黨在這次黨主席選舉張亞中民調反超,許多「張亞中當選我就跳槽民眾黨」的報導出現後,恐怕也開始體認這種「當朋友比當敵人還可怕」的恐怖了。

下次看到人家吵政治,可別急著選邊,先觀察一下他們是不是「人前吵嘴人後親嘴」的共利結構再說吧。

*作者曾任職政治類新聞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