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2021-09-16 12:10

? 人氣

陰道內的世界 - 棉條與月亮杯

相較於衛生棉的吸附方式,從體內「攔截」經血的方法也是古已有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在古希臘與羅馬時代就有記載,女性以羊毛製作的棉條放入體內,同時期的埃及,會使用軟化的莎草紙,古日本也使用綁起來的紙捲,印尼和非洲則分別用蔬菜纖維與草捲。而18世紀的歐洲已經出現與今日所差無幾的棉條:以一捲吸水力強的纖維製品夾著線頭。

不過,古早的棉條並不是為了應對月事本身,而比較常用來吸收精液達致避孕目的,或用在吸收產後惡露等醫療用途。1879年,英國醫學雜誌也把「棉條導管」列入新發明,包含鴨嘴鉗和一根木棒,讓醫生或助產士把棉條推入女性體內。此時棉條都還只是由護士製作的醫療用品,未當成商品販售。

但早在19世紀中葉,被當成月事用品的現代棉條和月亮杯都已問世,從1854年至1915年間,至少20種與月經有關的專利提出申請,就包含以硬塑膠製作的月亮杯,但也和衛生棉面對的情況一樣,禁忌觀念總讓這些商品榝羽而歸。

時間來到1931年,美國醫生厄爾哈斯(Earle Haas)妻子是名芭蕾舞者,一直苦於無法在舞衣內穿戴衛生棉,厄爾哈斯聽聞友人曾在陰道塞進海綿吸收經血,便在此基礎上發明,成就了世上第一款導管式棉條Tampax。據稱導管的靈感是來自望遠鏡的鏡身。導管的存在,亦代表女性對於用手觸碰陰道仍有心理障礙,指入性棉條直到二戰後才應運而生。

不意外的是,棉條開始販售時也引來大量抨擊。抨擊多半指向棉條會傷害處女膜,讓女性感受「不該感受的」性快感等論點——時至今日,這仍是許多人對棉條的看法。抨擊給女性帶來壓力,大部分購買者都是因工作「需要拋頭露面」而不得不採用:舞者、演員、性工作者與運動員等,棉條也多半是運用郵寄方式「悄悄販售」。

幸好接下來數十年間,方便活動的棉條還是慢慢取得一席之地,各式廠牌競爭更加激烈。1970年代各廠開始推出棉條香氛除臭的功能,卻讓很多消費者對香氛過敏,這才引發了科學研究,證實經血在體內並無異味,而是在接觸空氣的細菌後才會產生異味。也是在同一時期,美國的女性主義團體開始為月經平反,跟隨性教育慢慢改善大眾觀念。

衛生棉條。(Unsplash)
棉條開始販售時曾引來大量抨擊。多半指向棉條會傷害處女膜,讓女性感受「不該感受的」性快感等論點。(Unsplash)

1983年還有一則關於棉條的趣聞:美國第一位女性太空人萊德(Sally Ride)在為「一周」的太空旅行做準備時,NASA工程師卻問她:「帶100個棉條夠用嗎?」此時的棉條已是新時代女性的象徵,但對男人來說仍舊是謎霧一團。

吸收力更強,卻成了醫療災難

1975年寶僑公司(P&G)研發出新原料稱為「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是種吸水力驚人的合成纖維,立刻引發市場轟動,1980年中,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任何一種棉條不含CMC或類似原料,美國國會也在1976年將棉條的定義由化妝品改為醫療器材。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