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多久洗一次澡才對?好萊塢巨星各說各話,連醫生之間也有激烈爭論

2021-09-16 10:32

? 人氣

(示意圖/We-Vibe WOW Tech@photoAC)https://unsplash.com/photos/S-HApA7ST3E

(示意圖/We-Vibe WOW Tech@photoAC)https://unsplash.com/photos/S-HApA7ST3E

在18世紀的法國,還沒有經常洗澡這麼一說。一方面,那會兒壓根就沒有沐浴設備。就連乾淨的水都是稀缺之物。在當代人看來,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國人可能至少會沖洗一下身體。尤其考慮到那時公共衛生設施還很簡陋、街道上污水橫流的景象。在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1985年出版的歷史小說《香水》(Perfume)中,他筆下描繪的這段時期可謂糟糕不已:「城市裡瀰漫著一股現代男女幾乎難以想像的惡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那時的法國人每天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梳妝一番。許多人大量使用古龍水,然後換上乾淨的亞麻襯衫。另一種極端情形發生在公元一世紀的羅馬人身上,他們每天要洗好幾個小時的澡,而且是一群人一起(儘管沒有肥皂)。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包括印度的部分地區,人們至今仍在水塘或是河裡洗澡——這也是他們洗衣服和洗碗的地方。在凱瑟琳·奧申博格(Katherine Ashenburg)2008年那本講述洗澡歷史的書《乾淨的灰塵》(The Dirt on Clean)中,她寫道,「旁觀者判斷一個人是否乾淨,不是由他們的眼睛或鼻子說了算,而是由他們的大腦說了算。」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對於那些正在網上就洗澡話題展開激辯的人來說,了解這一點或許有好處。8月份時,不修邊幅但頗有觀眾緣的演員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接受了《名利場》(Vanity Fair)雜誌的採訪,他在訪談中暢所欲言,還說他覺得洗澡沒什麼必要。他接著說,「我真覺得,這世界上有一群『不洗澡星人』,這樣其實有利於護膚,而且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可以自我清潔。」(他還說,他「困惑於洗澡用的絲瓜絡竟然來自於大自然。」)

鑑於很多明星都曾聊起過自己的衛生理念,「不洗澡星」似乎就坐落在好萊塢的中軸線附近。今年夏天,演員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和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夫婦在做客戴克斯·夏普德(Dax Shepard)的播客節目《紙上談兵》(Armchair Expert)時談到,他們自己洗澡以及給孩子們洗澡時,往往都很隨心所欲。庫徹說,「我每天都會洗一下腋窩和襠部,別的地方都不洗。」至於孩子們,他說,「如果你看到他們身上很髒,就洗一下,否則沒必要洗。」這一話題在Twitter上引發熱烈討論後,有著「巨石」之稱的演員巨石強森(Dwayne Johnson)表達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說自己每天會洗三遍澡。這些明星拒絕就本專欄的話題進一步置評。

關於合理的洗澡次數,就連醫生群體的觀點也不一致。不過許多醫生堅持每24小時左右洗一次的經驗法則。「我們建議患者每天都要洗澡。」皮膚科專科醫生科里·L·哈特曼(Corey L. Hartman)如是說,他也是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護膚機構Skin Wellness Dermatology的創始人。哈特曼博士談到,沒有必要每天都在身體各個部位用力抹肥皂,只要讓肥皂水順著雙腿流下去就可以了。但他也指出,「你甚至意識不到你的皮膚上每天都會積滿灰塵、汗漬、油脂以及環境中的污垢,你真的需要把它們洗掉。不然它會滋生細菌,還會刺激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總之,把它們洗掉是明智的做法。」

然而,對每天洗澡的建議置之不理的不只是明星群體。儘管還有許多美國人——不管是否接受過醫學培訓——在宣揚每天洗澡並使用體香劑的重要性,但近來,這一做法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大,而且理由也是五花八門。一些提倡「少洗澡」的人指出,減少洗澡次數可以保護皮膚的重要屏障和「微生物群」——也就是皮膚表面的有益細菌。在《歐洲皮膚病和性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皮膚屏障以及皮膚上的微生物群被描述為「保護身體免受外部侵害的盾牌。」雖然這面「盾牌」通常可以抵禦肥皂和水的沖洗,但有些患有濕疹等疾病的人卻發現,頻繁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洗浴會加重他們的皮膚症狀。環保人士則希望通過減少洗澡次數來達到節水目的。人們洗一次澡平均大約耗費20加侖(76升)水。還有一些不願循規蹈矩的人,他們只是對傳統衛生習慣感到厭煩罷了。

詹姆斯·漢布林(James Hamblin)醫生在他2020年出版的《乾淨:護膚新科學和「少即是美」》(Clean: The New Science of Skin and the Beauty of Doing Less)一書中,為「少洗澡」找到了一個新的理由。他在書中講述了自己擺脫肥皂「統治」的過程。在他開始寫這本書的五年前,他辭去了醫生的高薪工作,打算在新聞業一試身手,後來他發現,自己想要過一種「減少消耗」的生活。他減少了酒精和咖啡攝入,縮短了上網和開車的時間,就連洗澡頻次也不如以往。雖然這場實驗的初衷主要與效率有關,但最後他不禁開始質疑,我們對於 「乾淨」二字的理解以及在此問題上所有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否都站得住腳?他將該書稱為「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擁抱我們身邊以及皮膚上的複雜世界。」時至今日,漢布林博士會定期用肥皂清洗的唯一身體部位,只有他的雙手。

新冠疫情下,人們被迫過起了隔離生活,這也讓許多人有機會對洗澡頻率進行一次受控實驗。比如,66歲的洛杉磯作家吉姆·阿諾德(Jim Arnold)說,疫情期間他出門變少了,他發現,由於他所在的地方氣候乾燥,他也不怎麼出汗了。於是他開始每周只洗一次澡,這讓他感覺彷彿回到了威斯康辛州的童年時代,那時家裡有八個孩子,一周才洗一次澡。當他得知吉倫哈爾這些名人也反對頻繁洗澡時,他樂了,心想,「原來不是只有我才覺得沒必要這麼做。」

在乾旱頻發的加利福尼亞州,阿諾德也喜歡節水,不過他坦言,「從宏觀角度看,可能一個人洗一回澡也用不了多少水。」41歲的薩拉·克雷格(Sarah Craigh)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一位溝通及項目協調員,她差不多三天洗一次澡,她也談到了自己為環境作出的貢獻。克雷格解釋說,「洗澡不那麼頻繁的話,每周可以節約不少水,這種感覺挺不錯的。」

幾年前,克雷格在浴缸泡澡時突然頓悟:如果我身上不髒,為什麼要洗澡?這讓她對有關洗澡的「社會制約」產生了疑問,不僅如此,同樣令她質疑的還有那些沒完沒了湧向我們的香水和藥水推銷。她說,這些產品「試圖掩蓋我們的本性,沒必要去用。」

現在似乎有了一系列理由來減少洗澡次數:出於環保考慮也好,為了皮膚健康也罷,而且你也明白,這隻是商家的營銷手段。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一句話:那些不洗澡的人聞起來有味道嗎?無論是阿諾德、克雷格,還是漢布林,他們都說不會。但哈特曼博士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一個人有沒有體臭,最好的評判者也許不是本人。「這要讓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說了算,親愛的,你說了不算,你自己是聞不到的。」哈特曼說。

41歲的帕特里克·巴托施(Patrick Bartosch)是荷蘭的一名公關顧問,他曾看過漢布林的《乾淨:護膚新科學和「少即是美」》,在他看來,「為這件事冒險不值得。」他說,「雖然我基本認同書中的觀點,但我還是會每天洗澡,或者如果我不怎麼出門的話,至少隔一天會洗一次。」他解釋說,自己患有多汗症,所以出汗很多。「要是我不經常洗澡,我可能都沒法參加社交。」也許說到底,洗澡更多地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我們自己。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